93、行政环境的分类:①以内容和性质为标准,分为行政自然环境和行政社会环境 ②以国别区域范围为标准,分为国内行政环境和国际行政环境 ③以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为标准,分为积极的行政环境和消极的行政环境。
94、行政环境的基本分类:①行政环境的自然环境。主要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②行政环境的社会环境:a.经济环境。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行政系统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b.政治环境: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基本性质;政体规定整个国家的组成形式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其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法律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规定并保障行政组织在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及权力关系 c.文化环境。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社会心理等。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保守性、权威性、伦理性、感情性 d.历史环境。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历史延续与发展变迁
95.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管理的关系:①行政环境决定和制约公共行政管理。a.公共行政管理是由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b.公共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行政环境 c.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变化 ②公共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反作用。a.当公共行政管理沿着行政环境发展方向发生作用时,对行政环境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发展就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当公共行政管理沿着与行政环境相反的发展方向发生作用时,对行政环境的发展就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公共行政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它适应行政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在于它对行政环境的能动的改造。
96、行政法制(政府法制),是指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三个基本环节、
97、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并行原则 ②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相统一原则。A.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是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a.行政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是公民权利的特殊转化形式 b.行政权力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违法行使或滥用B.两者完全可以归于法治的旗下,在相互尊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走向统一 ③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原则
98、行政法制建设的意义:①有利于加强公共行政管理的强制力和权威性 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保证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99、行政立法:狭义角度,它仅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00、行政立法的性质:①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调整对象是公共行政管理事务及与公共行政管理有关的事务;根本目的是执行和实施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②行政立法的立法性(不同于权力机关的立法)。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强制性 ③行政立法的主体:国务院(最高行政立法主体);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④行政立法的程序:a.编制立法规划 b.起草(立法目的、立法根据、适用范围、解释机构、具体规范、法律责任、施行日期及需废止的法规和规章)c.征求意见 d.协商和协调 e.审查、通过 f.审批和备案 g.发布
101、行政执法的特征:①行政执法的广泛性(主体及其广泛;内容广泛;手段多样)②行政执法的主动性 ③行政执法的连续性 ④行政执法的适应性
102、行政执法的规则:①回避规则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遵从规范效力 ④职能分离 ⑤比例规则
103、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行政立法的滞后性导致行政执法的滞后 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十分严重 ③执法违法现象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④执法体制不健全,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效率低下 ⑤违法案件居高不下,危害巨大,损失严重
104、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①克服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和人治因素,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强化对行政执法重要性的认识 ②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③优化行政机构内部环境,确保法律实施 ④加强行政执法机构与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 ⑤在坚持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处罚和惩治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违法者 ⑥强化全民法律意识,使行政执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05、行政司法: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的授权,以第三者的地位,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决有关行政争议和案件的行为
106、行政复议的特征:①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行政相对人,被申请人是行政机关 ②行政复议的前提是相对方提出申请 ③行政复议是一种法定的程序性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④行政复议具有一定的司法性
107、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①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原则 ②一级复议原则 ③书面复议原则 ④不适用调解原则 ⑤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
108、行政复议的范围:①具体行政行为复议的范围 ②抽象行政行为复议的范围 ③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
105、行政复议的程序:①行政复议的申请。a.申请复议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 b.应符合法定的方式 c.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②行政复议的受理(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在5日内进行审理) ③行政复议的审理。a.复议审理前的准备:发送复议申请书副本或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被申请人答辩 b.复议审理的范围 c.复议审理的方式 d.复议审理的期限(60日内)④行政复议的决定
106、行政伦理:在国家公务员个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是指国家公务人员的行政伦理意识、行政伦理活动以及行政伦理规范现象的总和;在政府、行政机关群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是指行政领导集团以及行政机关或执行行政职能的其他部门,在从事诸如各种公共行政领导、决策、管理、协调、监督、控制、服务等事务中所应遵循的法律、道德与伦理的总和。行政伦理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行政伦理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核心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内容就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107、行政伦理规范:指人们的行为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人们行为活动的一般尺度和所应遵守的规矩。
108、行政伦理规范的独特性:①强烈的政治性 ②高度的强制性 ③广泛的示范性 ④较强的可操作性
109、行政品德:是行政伦理规范在公务员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公务员在其行政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特点:①整体性 ②稳定性 ③转换性
110、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动因与模式:①行政义务——他律。a.它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产物 b.它的内容由国家、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性质、任务、政策、法规以及伦理原则所确定的 c.国家公务员只有从社会角度观察,才能正确认识自身所应履行的行政义务 ②行政良心——自律。a.行政良心是公务人员意识中的一种强烈的行政责任感 b.行政良心是公务人员意识中自我评价的能力 c.行政良心是多种行政心理要素在公务人员意识中的有机结合 ③行政价值目标——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行政价值目标表现着行政伦理的核心原则以及全部规范,并使它们具体化
111、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①行政行为选择的责任与责任限度。行政行为选择的客观可能性以及公务人员行政行为选择能力的大小,是进行行政行为选择的根本条件。公务人员行政行为选择中的责任与责任限度:a.国家公务人员应该对自己的行政行为选择承担责任 b.国家公务人员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对行政行为选择承担责任 ②评价行政行为善恶的标准(阶级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行政伦理选择的规范系统,就是三个有利于 ③评价行政行为善恶的根据:a.基本根据:国家公务人员行政行为选择中的动机、效果极其相互关系 b.行政选择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好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
112、伦理冲突中的行政行为选择:①行政伦理冲突中的功利价值。正确建立行政伦理价值的等级次序,承认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②行政目的与行政手段(目的可以使手段正当化?既然目的好,也就应当有相对的手段与之相适应?)③行政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妥协。既不应教条的否定,也不应相对的推崇,而是应确定和遵守行政伦理妥协的限度。“最小恶果”起着调节各种不良行政环境的特殊作用。
113、行政改革:(广义)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狭义)仅指政府机构的改革
114、行政改革的类型:①单一型行政改革与复合型行政改革 ②外延型行政改革与内涵型行政改革 ③突变型行政改革和渐进型行政改革
115、行政改革的动力:①外部动力: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②内部动力:职能的动因(行政职能是行政组织存在的依据,行政组织是行政职能的载体或承担者)、人事动因(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专家的动因(是推动行政机构改革的特殊动力)
116、行政改革的阻力:①误解方面的阻力 ②利益方面的阻力 ③成本方面的阻力 ④组织惰性方面的阻力 ⑤改革不稳定方面的阻力 ⑥习惯性方面的阻力
11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③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118、行政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
119、行政改革的知道原则:①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②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③权责一致的原则 ④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 ⑤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120、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转变政府的角色职能 ②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 ③调整和优化政府结构 ④改进行政领导体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⑥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⑦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21、现行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②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 ③财政不堪重负 ④政企不分,结构不合理 ⑤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比较严重
122、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①机构改革必须在当的领导下进行 ②机构改革必须始终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③机构改革必须贯彻精简效能原则 ④机构改革必须贯彻法制原则
123、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循环圈: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①转变思想观念是机构改革的前提 ②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③行政法制建设是保障 ④妥善安排分流人员是难点 ⑤机构改革的综合配套是必要条件
124、行政管理方式改革:A.政务公开 ①实行政务公开的意义:a.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热情与参与意识;是实现民主公开的有效途径)b.利于反腐倡廉,建立廉洁、廉价政府 c.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②改进:a.提高党政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健全政治沟通机制 b.完善与政务公开密切相关的各项民主制度 c.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d.更新观念,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 B.电子政府。①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②是建立廉政、高效、公平、务实政府的需要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客观需要④是民众参政议政的需要⑤是国际形式发展的需要⑥是树立政府全新形象的需要 C.行政审批制度改革。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主要目标是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原则:合法原则、合理原则、效能原则、责任原则、监督原则 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设立政务超市、行政审批程序透明化、确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度、行政审批信息化、网络化 D.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①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 ②有利于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③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④利于推动和规范各地政府管理绩效改革实践,促进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E.公共危机管理。①危机的类型:自然力产生的天灾;人为造成的人祸;以自然灾害表现出来的人为危机 ②公共危机的处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分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a.危机的预警:培养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和体系、制订危机管理预案 b.危机的控制:迅速调动危机信息监控系统,确认危机;进行心理救治,控制危机 c.危机的救治:迅速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强制干预;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协作,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危机救治 d.重塑政府形象
125、行政目标的基本特征:①规定性 ②复杂性 ③责任性 ④协调性 ⑤权变性
126、行政目标的功能:①决定行政实践的方向 ②促进行政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合理化 ③建立考核的公平和客观的标准 ④增强行政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整合能力 ⑤激发行政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合作意识 ⑥指引行政活动的归宿
127、行政目标的层次:①组织任务目标 ②自身建设目标 ③组织系统目标 ④组织成员目标 ⑤时限目标
128、行政目标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环境影响行政目标的制定。行政目标是由行政系统与环境发生互动这一过程作出的。①竞争 ②磋商。消除行政目标系统的派车和不和谐现象,实现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③合作 ④联盟(设置目标的过程)
129、目标管理的特点:目标管理是指组织通过确立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进行检查评比,并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基本特点:注重心理因素、注重整体观念和实行民主参与。①提前性 ②整体性 ③成效性 ④人本性
130、目标管理的类型:①方针目标管理 ②组织目标管理 ③岗位目标管理 ④成果目标管理
131、目标管理的功能:①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流弊(工作缺乏预见和计划;不少机关首长信奉传统行政学的理论)②利于提高整体管理长效 ③使成员的能力得到激励和提高 ④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132、制定目标应掌握的原则:①全面性与关键性结合的原则 ②一致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③挑战性与可行性结合的原则 ④具体性与定量性结合的原则 ⑤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原则
133、制定目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①组织准备(宣传教育阶段;明确方针阶段;制定计划阶段)②制定目标(拟定目标方案阶段;评估论证目标阶段;目标择优确定阶段;正式公布目标方案阶段)③目标展开(目标分解阶段;目标协商阶段;目标对策阶段;编制目标卡阶段)
134、目标管理的实施:①目标的实施:准备环节(人力准备;财力准备;政策准备)、运行环节、控制环节(自我控制;逐级控制;关键点控制)、组织调控环节
135、目标管理的成果评价:①评价内容:目标的实施程度;实施的均衡程度;措施的可行程度;工作认真程度 ②评价人员:实施者自我评价;目标管理的组织者进行评价 ③评价方法(一次性评价、累计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④评价结果的运用:改进和完善业务工作;根据目标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调整组织设置,健全规章制度;完成目标的程度作为晋升或降级的依据,加强人事建设;作为经济利益分配的依据。
136、目标管理的反馈机制:①目标管理的管理者与实施者纵向的信息传输与反馈 ②目标管理的管理者与外部环境横向的信息传输与反馈 ③目标管理的实施者之间横向的信息传输与反馈。原则:信息传输通道畅通无阻;该通道是开放的,在传输的同时能反馈;反馈具有较高灵敏度。
137、行政效率: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
138、行政效率的特点:①方向性 ②关联性。行政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组织结构、领导才能、决策质量、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等因素 ③社会价值性 ④相对性
139、行政效率的要素:①效益要素 ②经济要素 ③时间要素
140、行政效率的意义:行政效率的高低是衡量行政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公共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①是衡量公共行政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是公共行政管理的生命线 ③是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的 ④它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41、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①公共行政管理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原则。公共行政管理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活动,它的方向必须与国家的基本政治方向一致 ②量与质统一的原则 ③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统一的原则 ④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统一的原则
142、行政效率测定的标准和指标:①行政工作的质量标准:a.行政决策的质量(方向标准;优化标准) b.中间管理层的工作质量 c.具体执行工作的质量 ②行政工作的数量指标:a.行政决策的工作量 b.中间管理层工作量 c.具体执行工作量 ③行政工作的时效标准;速度标准;时限标准 ④行政费用的指标:a.衡量人力消耗的尺度,即劳动时间尺度 b.衡量人力和财力消耗的尺度,以货币计算。
143、行政效率的技术性测量:①行政功能测量法 ②行政费用测量法 ③行政要素评分法 ④标准比较法
144、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①政治价值评价。首先要看他是否与国家的政治价值体系一致。考察公共行政管理中效率能否正确地体现国家意志,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方针和政策,并在这种考察的基础上,对行政效率是有效还是无效作出评价 ②社会效益评价。考察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是否与国家、社会的基本利益相一致,能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相一致,能否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有效的利益
145、对行政效率的评价:①对评价的不同理解 ②行政效率评价的困难:a.公共部门的垄断和非竞争性使评价活动缺乏真实的、可比较的参照体系,难以判断行政部门效率的高低 b.行政系统的目标是弹性的、多元的,甚至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的弹性和多元化使以目标为主要依据的评价系统变得不确定 c.公共行政产品缺乏价格标签,缺乏最终的社会效果甚至仅仅是一种影响或感受,使得对行政活动产品的计算和度量困难重重 d.公共行政活动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创造性劳动而不是例行工作 f.公众对某些公共产品的需要往往是不确定的,甚至与突发事件联系紧密 e.公共行政活动的效率不仅仅取决于公共行政组织,而且取决于环境的互动 ③效率评价中存在的经常性的误区或问题(为谁服务,由谁评价?整体评价是政治上的事情;好的评价或使某个人升迁;评价中的质与量)④质量运动对效率运动的“否定”。对行政效率的追求可能仅是一种价值取向或激励人工作的格言,在操作上存在巨大的困难。传统的单纯追求效率的模式忽视了民主政体的需要。对公共权力脱离公众的担心以及行政效率测定困难的困扰。在政治上通过以公众为核心的顾客主导行政模式控制公共权力,有效解决了公共权力脱离公众的难题。
146、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①环境因素。国家的政治安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公民整体效率意识 ②组织因素。a.行政机构的设置 b.行政职位的设置 c.公共行政管理各环节的协调 ③人员因素。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人事管理工作质量;科学技术因素
147、目前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①权力过分集中②组织结构不合理(机构重叠;行政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管理层次过多;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③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行政人员分类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教单一;考核任用制度不健全)④行政法规不健全,或有法不循⑤党风、政风尚待根本扭转
148、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①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②行政机构设置的合理化。精简机构;进行机构改革 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严格考核录用制度;加强对行政领导者和所有公务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制定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 ④逐步实现公共行政管理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从我国实际出发,技术准备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方法加以研究,提高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实现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 ⑤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49、行政职能: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起的作用。涵义:①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在一个特殊方面的体现。体现着国家意志的要求,也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要求 ②表现为执行国家意志的管理方面的职能 ③是一种公共性的职能 ④实施者是政府组织体现 ⑤是公共行政管理职责与功能作用的统一 ⑥是一个完善的体系 ⑦依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行政权 ⑧是一个生态系统
150、行政职能的意义:①是建立行政组织的根本依据。行政职能的确定和政府系统组织结构的确定是同一个过程。②转变和变化是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关键 ③是确定政府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标准 ④是组织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⑤它的落实情况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效能的表征和检验标尺
151、行政职能的特点:①全方位性与多层次性的统一。从横向分析,政府的地位决定了自身必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上,行政职能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的层次的政府部门,行使职能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②从属性和权威性的统一。其职能从属于国家性质,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利益 ③恒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④时效性与非营利性的统一 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