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行政决策的作用: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 ,是整个行政活动的核心和关键。①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环节和职能的前提和依据。②行政决策贯穿于整个公共行政管理过程。行政决策不仅是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而且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贯穿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并且是整个行政活动的核心和关键。③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它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行为的方向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益,进而影响到地方乃至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政府决策失误的表现形式:a.决策严重错误;b.决策方案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总之,行政决策是行政活动的先导。
47、行政决策的类型:①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②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③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④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⑤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⑥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的对象是行政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远景,一般由上级管理者作出,关系全局,涉及行政组织整体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的活动,对组织影响深远;战术决策多由中层、基层管理者具体操作,涉及行政组织的局部问题,对行政组织具体活动的影响较为直接。前者为后者规划了远景,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组成部分和实现保证)⑦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⑧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优势:a.增加决策信息和知识的全面性 b.增加决策方案的多样性 c.增加决策方案的可实施性 d.提高决策的合法性 弊端:a.用时较多,决策效率低 b.少数人控制 c.从众现象 d.责任不清)
48、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主体的组织形式,它的健全、协调,直接关系到现在决策的成败。(①不包括决策执行:决断、咨询、信息 ②包括决策执行:决断、咨询、信息、执行、监督、反馈)①决策中枢系统。地位和特点:a.它是该行政机关或行政部门最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居于最高领导指挥的地位。决断系统的典型特征包括:权威性、主导性、组织性。b.它由领导集团组成并且实行“多数决定原则”。c.它对决策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不能因集体决策等任何理由而推卸决策失误的责任。②信息系统。这为行政决断系统收集、整理、传输及时、准确而适用的信息的服务机构,是行政决策的信息处理人员与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人机系统。③咨询系统。a.政府和政党组织体系之内的官方咨询机构。在体制上隶属于决策主体,在研究工作中向决策主体负责。b.非官方的决策研究机构。④监督系统。它是依法对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49、行政决策的原则:①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物质基础。②预测原则。预测是决策的前提,也是决策工作的重要内容。③系统原则。④可行原则。行政决策的可行性,取决于决策方案与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统一性。⑤择优原则。⑥民主原则。行政决策需要实现上级和下级、专家和公众相结合为重要特征的民主化决策过程。⑦动态原则。⑧效益原则。行政决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⑨时效原则
50、行政决策程序。①发现问题,确定目标。②调查研究,设计方案。③评估优选,确定方案。④试点反馈,全面实施。实施过程中,要抓好宣传和组织工作,落实责任,坚持监督,信息反馈,追踪决策,总结经验。
51、行政决策的模式:①理性决策模式。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始终坚持理想化活动,在决策时能够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案,谋求自身最大的社会利益,即所谓最大“净价值成效”。理性决策模式强调要用最佳的手段,通过规范的程序来达成既定的目标。②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由于行政人的有限理性,再加上时间和认识上的限制,所以决策者只能作出“满意的”或者是“足够好的”决策,而不能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行政人所寻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优。③渐进决策模式。由于知识能力不足,人们只能期望作理性决策,并且人们作决策受到其所处社会的局限,不能为所欲为。④规范最佳决策模式。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人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决策的理性程度。增加理性的努力有助于提高政策水平,特别是在复杂问题上作出最佳的决策。⑤精英决策模式。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一些为数不多的掌权人物作出的,反映出处于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而不反映“人民”的要求。⑥团体决策模式。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多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⑦系统决策模式。公共政策实质上就是政治系统与其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反映。⑧组织体制决策模式。公共政策是政府机关的活动,由政府机关规划、颁布与执行⑨博弈论决策模式。在一种竞争状态下,如果人们的行动完全合乎理性,则他们将如何做出决策。⑩公共选择理论的决策模式。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即公共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选择决定的,是集体选择的结果。
52、行政决策的方法:①定性决策方法。a.KT分析法。确认问题、界定问题、原因分析。b.BS法。排除批评,欢迎畅所欲言,数量需求,寻求合并的对象及改进的方法。c.德尔菲法。匿名原则;循环往复原则;控制反馈原则;统计原则;专家共识原则。②多目标决策方法。排序法;两两比较法;加权评分法。③确定型决策方法。直观比较法。④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表法;决策树法。⑤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大中取大法;小中取大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等可能性决策法。
53、行政执行:是行政机构及其人员贯彻、落实决策机关发出的决策指令,以实现决策目标的活动和过程。①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整个行政过程的核心。②行政执行与行政决策是相互承接的关系。③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④行政执行是依法执行。
54、行政执行的特点:①目标性。②综合性。需要各个执行机关和社会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活动。③强制性。要求执行对象服从执行者发出的执行指令,遵守执行的有关制度和规定。④具体性。⑤时效性⑥灵活性。
55、现在执行的分类:①从科学行政的角度研究,根据不同任务,分为a.各种行政机构为完成例行性、经常性任务所做的大量工作;b.以执行特定任务或计划为主要任务的活动 ②从法制行政的角度,依其对执行对象的权利义务所引起的直接后果:a.行政决定b.行政处置c.行政检查d.行政强制执行。
56、行政执行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地位:行政决策是行政执行的依据,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具体落实。①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②行政执行决定着方案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而且是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③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57、行政执行的原则:总原则:遵循国际或执政党提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①忠实决策与灵活运用相统一。行政执行必须忠实地执行决策,保证执行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②果断迅速与注重效益相统一。③发扬民主与强调集中相统一。强调行动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集中代表全体的意志,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保证决策的有效实施。④发挥主体性和实行民主监督相结合。主体性强调的是行政执行过程中各级公务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感,是公务员公仆精神的体现。⑤毅力与条理相统一。执行主体具备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执行人员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周密计划,巧妙安排。
58、行政执行的过程:①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a.制定执行计划活动b.思想条件准备(要求政策、法令合法化;要求做好政策宣传;要求思想动员方式多样化)c.物质条件准备 d.组织与人员准备(确定执行机构;配备主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并合理授权,权责统一;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岗位责任制)②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a.指挥活动(条件: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敢于指挥;心明眼亮,有效指挥;有战略战术思想,科学指挥;有高潮的指挥艺术,善于指挥。 要求:指挥必须统一,不能政出多门,多头指挥;指挥者必须拥有指挥权力;指挥必须按照层级体系进行。 方式:口头指挥;书面指挥;会议指挥;现场指挥)b.沟通与协调活动。c.监督活动 d.控制活动(类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要求:明确决策目标;明确责任;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建立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机制)③行政执行的评估阶段。a.评估内容:全面检查 行政执行工作情况;实事求是评定行政执行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b.评估方法:集思广益;归纳演绎;上下结合;领导带头。
59、行政协调:(广义)包括行政系统自身的协调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协调。(狭义)仅指行政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了顺利实现行政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得当、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行政协调是一种经常性、自觉性的活动;是行政沟通的结果;是一种艺术性的行政行为)
60、行政协调的方式和类型:①对事的协调与对人的协调。②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③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④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⑤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⑥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61、行政协调方式中的若干关系:①事后与事前的关系。行政协调具有事后性特征。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行政协调首先必须掌握好一般,一般与个别相结合。③平衡与创新的关系。
62、行政协调的作用:①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相互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②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③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④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63、行政协调的原则:是从行政协调实践中检验和总结出来的对各类行政协调行为的本质与必然联系的概括,是行政协调行为的准绳。①依据法规、方向明确的原则。②统筹兼顾、平衡冲突的原则。③求同存异、灵活权变的原则。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64、行政协调的模式:(不协调的问题主要包括:目标与利益的不协调;思想与行为的不协调;公共政策与规章制度的不协调)①目标与利益协调模式。目标与利益有着天然的联系,目标是利益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公共行政的最高宗旨最终必然具体体现为行政组织的目标。行政组织的目标包括整体目标、局部目标、个人目标。行政协调在目标问题上就表现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之间的协调、组织目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行政人员通过达成一定的目标来获取特定的利益。组织目标是组织成员共同利益的体现,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参加到某个组织中去。要激发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利益协调是一种重要方式。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协调就是要处理好上下级政府或上下级部门的关系。②思想与行为协调模式。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目标,保持行政人员思想与行为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政人员的行为协调必然以行政人员思想的统一为前提,这又需要思想协调。导致思想与行为不协调的原因:a.从行政人员角度看,有行政人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不同的问题 b.从行政组织角度看,有组织宣传工作力度不够的原因 c.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有社会风气不正的影响。③公共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模式。公共政策和规章制度既是行政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依据和标准,也是行政组织管理社会事务、调整组织关系活动过程的精神成果。不协调表现:a.各部门在行政组织某方面公共政策和规章制度出现空缺的情况下自行制定,导致部门间政策与规章制度不协调;b.各部门对公共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各种管理行为的不协调。解决:a.完善公共政策与规章制度体系;b.维护组织权威;c.完善决策协调机制。
65、行政沟通: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和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即行政系统内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66、行政沟通的特点:①行政沟通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为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②行政沟通渠道主要是正式沟通渠道。③行政沟通的内容基本是有关公共行政管理的广泛的信息。
67、行政沟通的类型:按行政组织结构和信息流向划分为:①行政沟通。a.下行沟通;b.上行沟通。②横向行政沟通。③双向行政沟通。④单向行政沟通。
68、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①是行政协调的前提。②有利于推进行政协调发展。
69、行政沟通的改善:①行政沟通的障碍:a.观念习俗障碍 b.心理障碍 c.语言障碍 d.职位、专业障碍 e.组织结构障碍 f.信息障碍。②提高行政沟通效率的途径:a.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b.完善行政沟通体制 c.畅通沟通渠道 d.改善信息质量。
70、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督察、督导活动。特征:①行政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a.政党。b.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权力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c.行政机关。d.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e.社会组织、社会舆论。政协、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及舆论机关和人民群众。②行政监督的客体具有特殊性。客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不一定都是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对行政相对人产生直接或间接法律效力的行为。③行政监督的内容具有全面性。a.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主体是否合格,有无法律权限,有无滥用职权,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正确)b.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行政行为具有裁量性。
71、行政监督的种类:①从监督的主体看,分为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政党监督。国家监督分为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指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②从监督的时间看,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事中监督能不断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透明度,使不当的、非法的行政行为曝光,将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置于公众的公开监督之下,防止出现暗箱操作。行政诉讼活动通常是一种事后监督)③从监督的主体与行政系统的关系看,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一般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外部监督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72、行政监督的作用: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②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3、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①行政监督主体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②行政监督主体多元,监督力量缺乏整合,监督合力较弱。③现行的行政监督法律体系还不完备;④监督主体特别是国家机关的监督,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74、完善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①加强普法宣传,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强化全社会的行政监督意识。(关注公民的实体权利——权利本位,法律至上;程序权利——公民形成法律形式化、程序正当化的意识)②提高监督人员尤其是专门监督机关监督人员的素质。(遴选——德才兼备;日常学习)③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法律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的权限、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建立各行政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对监督主体的义务与责任作出明确规定)④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行政监督主体依法高效的开展监督工作。
75、一般监督:(狭义)指上级行政机关根据行政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广义)还包括主管部门对其他同级行政机关的监督等。类型:①自上而下的监督。可以保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②自下而上的监督。③平行监督。
76、如何做好一般监督工作:①上级行政机关、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一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②要强化对行政领导的监督(目前: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依附心理)——提高先找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意识 ③要对派出机构进行监督④要强化平行机关的监督。
77、行政监察: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对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所实施的全面性的监督。目的是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 公共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特点:①行政监察是一种经常性、日常性的行政监督 ②从监察主体上来看,行政监察由专门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实施(国务院的监察部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 ③从监察对象上来看,其监察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78、我国现行行政监察体制的不足:监察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体制上的原因:监察部隶属国务院,地方各级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具体制度和程序:行政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职能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一样,都隶属于同级人民政府,在办案过程中,其他部门可能有意回避,暗中使绊,另一个面政府可能出面协调,干预办案;监察人员素质) 完善:考虑修改宪法;在中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察部,监察部长的人选,由主席团提名;地方各级监察长官由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但地方各级监察长官的任免,须报上一级监察机关长官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79、审计监督:指依法设立的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对政府机关等有关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检查。审查客体是政府机关等有关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目的是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80、审计监督分类:①以审计监督的时间为依据,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②以审计监督的地点为依据,分为送请审计和就地审计。③以审计监督的内容为依据,分为合法性审计、合理性审计和综合性审计。④以审计监督有无固定时间为依据,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81、审计监督的作用:①审计监督有助于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合法性。②审计监督有助于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特别是效益问题。
82、审计监督的原则:①独立性原则 ②合法性原则 ③公正性原则
83、审计监督的程序:①审计通知(应在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去审计通知书)②审计。内容包括审计检查、审计分析、审计调整。③提交审计报告 ④出具审计意见书或作出审计决定
84、审计机关的权限:是审计机关履行监督职能必备的资格和权能。①要求报送资料权 ②检查权 ③审计调查取证权 ④责令保存相关财务权 ⑤公布审计结果权。
85、行政机关管理:(广义)指对行政机关各方面的管理,包括内部机构的设置、行政人员的配备、行政决策的制定及其组织实施、行政控制与监督等方面的内容。(狭义)专指行政机关为保障其职能活动正常、有效开展而进行的内部具体事务管理,主要涉及机关日常事务、工作制度、文秘工作、工作秩序、后勤服务等内容。 在我国,承担机关管理的机构是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所设的办公厅(室)以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
86、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①参与政务,起到参谋助手作用 ②处理事务,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③搞好服务,起到后勤保障作用(a.为领导者的工作需要和机关的正常运转创造条件与提供服务;b.为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87、行政机关管理的特点:①管理主体不同。行政机关管理由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综合办事机构和后勤服务部门来承担,而行政机关的职能活动以整个行政系统为管理主体 ②管理目的不同。行政职能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行政机关管理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后勤保障 ③管理范围不同。行政机关管理机关自身的内部具体事务,而行政机关的职能活动是行政机关管理内容有广泛的社会性。
88、行政机关管理的原则:①依法照章办事原则 ②坚持严格的程序原则 ③服务原则 ④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原则 ⑤效率原则 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原则 ⑦坚持信息反馈原则
89、行政机关管理的主要内容:①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a.有计划地安排工作 b.组织实施工作 c.沟通信息工作 d.综合协调工作 e.检查总结工作 f.奖惩教育工作 ②会议管理。A.会议的类型:例行会议、联席会议、布置总结会议、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电话会议、紧急会议 B.会议管理的基本环节:会前准备、加强会议的组织管理、搞好会后工作 C.公文和档案管理。公文处理包括对外公文、内部公文的撰制和外来公文的处理工作,主要有发文处理和收文处理。机关档案管理: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④接待、信访、印章、保密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
90、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内容:①机构设置的现代化。办公室的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其机构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a.任务目标原则。从物质上、信息上保证机关职能活动正常高效进行 b.职责权一致的原则 c.效率原则 d.分层管理原则 ②办公手段的现代化 ③机关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④人力资源配备的现代化。a.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变化:服务对象变化、工作要求(对政策水平的要求;对文、会、事和信息等的要求)、对协调组织和公关能力的要求、技术准备和管理理论 b.对人员的新要求:参谋能力、办事能力;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
91、行政环境: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凡是作用于行政系统并为行政系统反作用所影响的条件和因素,都属于行政环境范围。
92、行政环境的特点:①广泛性 ②复杂性 ③差异性 ④权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