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10)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要注意,考查字形确定本义时,不要把本义定得过于狭窄,因为词义都具有概括性,而字形只能利用具体的物象从某一角度去反映词义,如“牢”从“牛”,不要认为仅指牛圈,古书中羊圈、马圈、猪圈都可用“牢”表示,古文字中“牢”字还可从“羊”从“马”。又如“逐”从“豕”,但不能认为仅指追击野猪,实际上“豕”是所追击的一切猎物的代表。同样,“牧”指放牧,不仅仅是放牛;“相”指观察、看,不仅仅是瞅树;“兵”指兵器,不仅仅是斧钺一类;“益”指水涨出来,不仅仅是水从盆里涨出来;“货”指财物,不仅仅是宝贝,更不仅仅是贝壳儿。
(二)考核文献
如果只凭借字形去确定本义,有时会陷入望形生训的错误,因为汉字的构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字的形体可能会有多种分析法。所以要确定词的本义,还得考核文献。如上文所述“天”、“向”等词,古书皆有例证:
①其人天且劓。(《周易•睽卦》)孔疏:“剠(qíng黥)额为天。”《说文》:“天,颠也。”
②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
毛亨传:“向,北出牖也。”《经典释文》:“‘北出牖也’,韩诗云:‘北出窗也。’”
③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经•召南•行露》)毛亨传:“行,道也。”
④亦,人之臂亦也。(《说文•亦部》)段玉裁注:“人臂两垂,臂与身之间则谓之臂亦。”
⑤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文》:“及,逮也。”
⑥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伪孔安国注:“视水见己形,视民行事见吉凶。”
三、引申义
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的过程叫词义引申。词义引申有效地制约了词汇总量的过度膨胀。
(一)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个词的众多引申义中,有的是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叫做直接引申;有的是从另一个引申义派生出来的,叫做间接引申。由此,可以把引申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辐射式(放射式)引申
几个引申义都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方式叫做辐射式引申。如:

素本义是未染色的丝绸,白绢。《说文》:“素,白致缯也。”古诗《上山采蘼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引申为白色的。《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水经注•江水》:“素湍绿潭。”由绸绢的未加染色,比喻人事的未加掩饰,也就是朴素。贾谊《治安策序》:“百姓素朴。”《淮南子•本经训》:“其事素而不饰。”绸绢未染色就保存了本来面目,又引申为原来、本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同样的道理,又引申为真情。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披心腹,见情素。”由未加染色引申为空,指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杜预《春秋左传序》:“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素”的意义系统可图示如下:
朴素原本
↖↗
未染色的丝绸→→→→白色的
↙↘
空真情

集本义是群鸟停栖树上。《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由群鸟集栖引申为一般的聚集、会合。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集而响应。”由栖止引申为停留。《聊斋志异•促织》:“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由栖止又可引申为安定。《史记•荆燕世家赞》:“由汉初定,天下未集。”由群鸟既已完成飞落动作,引申为社会行为的完成,即成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集”的意义系统可图示如下:
停留

聚集←←群鸟停栖树上→→安定

成功

解本义是解剖,即分解动物肢体,引申开来,凡是把凝结、纠缠、集中在一起的东西分开都叫“解”,把绑绳解开叫“解缚”,冰化开叫“解冰”,瓦被打破叫“瓦解”,紧锁的眉头舒展开叫“解颜”,把鞋脱下来叫“解屦”,对他人的疑团给以分析说明叫“解释”,自己把疑团想开了叫“理解”,精力不集中叫“松懈”(“懈”是“解”的今字),诸多意义都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
让让本意是责备、责怪(《说文》:相则让也);引申为谦让;因位谦让是一种厚人薄己的行为。又引申为拒绝。(泰山不让土壤)
表表从衣从毛,本意是衣服的外表;古人穿皮衣服,有毛的一面在外。引申为上衣(加在上面的衣服,即外衣)。后泛指外表、外面,与里相对。(表里不一)
2、连锁式(递进式)引申
从本义派生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派生出新引申义的引申方式叫做连锁式引申。如:
(时间)(地点)(一段段)
朝朝《说文》:“旦也”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既本义是吃完、吃罢。《说文》:“既,小食也。”
《春秋•桓公三年》:“日有食之,既。”引申为一般动作的完结、结束。杨恽《报孙会宗书》:“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事情结束也就成了过去,故引申为已经。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用在推论因果的句子里,表示前事已然如此,后事则将如彼,故由已经又引申为既然。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既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既”的意义系统可图示如下:
吃完→结束→已经→既然

慢本义为倨傲不敬。《礼记•缁衣》:“可敬而不可慢。”由傲慢引申为懈怠、不恪尽职守。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懈怠则动作迟缓,故又引申为缓慢。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慢”的意义系统可图示为:
倨傲不敬→懈怠→缓慢

迫本义为靠近,靠近了就有一种逼迫感,故引申为逼迫,受逼迫自然事体紧急,故又引申为急促,紧急的事情则需派人立即去办,故又引申为催促。从靠近到催促,就是连锁状地派生出来的。
3、综合式引申
一个词的若干个引申义,有一部分是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其他引申义再派生出来的,这样的引申方式叫做综合式引申。如:

责本义是债务(“债”是“责”的今字)。《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有人欠债,债主自然要讨还,故引申为索取。《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由索取又引申为要求。韩愈《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对方有了过失,就应对其提出严厉的要求,那就是责备、谴责。《管子•大匡》:“文姜通于齐侯,桓公闻,责文姜。”严厉地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那就是责问、质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吏簿责条侯。”还债是欠债者应尽的责任,故又引申为责任。《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责”的意义系统可图示如下:
责任质问
↗↗
债务→→→→→要求
↘↘
索取责备

徒本义是步行。《说文》:“徒,步行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班白者多以徒行。”由徒步行走引申为步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步兵是士卒的一类,故引申为同类人。《墨子•所染》:“其友皆好仁义,……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也。”师徒当然是同类人,故又引申为门徒、弟子。《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步行较坐车自然为劳苦之事,故引申为服劳役者。《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徒行则无所凭借,故引申为空、白白地、徒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由空、徒然又引申为只、仅仅。《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徒”的意义系统可图示如下:
服劳役者

步行→步兵→同类人→弟子

空、徒然→只、仅仅
(二)词义引申的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个别到一般。如
道道本意: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引申为:途径、方法、措施(治世不一道)→又:规律、道理(天有常道)→再:学说、主张(吾道以一贯之)。
由具体到抽象。
益益本意:水从器皿中流出来→扩大为:一般的水溢出都可叫益。由个别到一般。

器本意是陶器。《老子》:“埏埴以为器。”埴,即粘土。→后发展为类名。《尔雅•释器》分玉器、铜器、木器、竹器、兵器等(江本指长江、河本指黄河,后来都发展成为类名)→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指精神,器指世界上的一切物质)
由具体到抽象。
嘴嘴本义指鸟嘴。鸟的嘴尖而长,故用来指某些器物上尖而长的部分。如:茶壶嘴、烟袋嘴、嘴,都不能换成口。

古文字作“丄”,为雄性生殖器官,如:“牡”指雄性的牲畜,清段玉裁认为偏旁土本作士。今而泛指男性,与女相对。又进而指超群的人。如“力士”(力量超群的人)“勇士”、“国士”(一国之中超群的人)、“壮士”、“女士”。
2.由笼统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如
子子本意:孩子,不分男女(《论语》以其兄之女妻之)→后与女相对只指男孩儿。
朕本意:自身→皇帝自称。
3.由甲类到乙类
府府本意:收藏文书、钱财的地方→引申为:管理财物的官名(周有泉府,汉有少府)→又:官署的统称。后只指“官府”,而“收藏文书的地方”一义消失了。
第十四讲  伯乐荐九方皋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上台讲课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3、掌握本文出现的文字、词汇和基本语法现象。
【教学内容】
一、教学步骤
1、讲全班同学53名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9人为一组,每组自选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组织工作。
2、第一、二、三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上台讲授,讲授的步骤为:朗读,逐句串讲,翻译,小结。
3、第四、五、六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对一、二、三组同学的讲授进行点评。点评的顺序为:优点,缺点,内容错误。
二、重难点提示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
“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一般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即千里马),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形容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像这样的马绝于尘土消失蹄印(形容千里马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足迹)。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纆:绳索。担纆: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采,即打杂草),有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使其谒见。
穆公召见了他,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高兴,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
伯乐(喟然:叹息的样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一:副词,表加强语气,相当于“竟”)?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天地间的奥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弃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的地方啊!”马到达,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三、小结
(一)文字方面
1、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反,返的古字。
2、穆公不说。
说,悦的古字。
(二)词汇方面
1、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牝(pìn):雌性的鸟兽。
牡:雄性的鸟兽。
骊(lí):纯黑色的马。
2、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知,认识,识别。
3、伯乐喟然太息曰: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一:专一。
是:代词,这。
千万:用作动词,千万倍。
4、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丢开,舍弃。
(三)语法方面
1、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者,代词,……的人。与求字一起构成者字词组。
2、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形容,筋骨,名词作状语,表凭借。从形体毛色,从筋骨。
3、若此者绝尘弭辙。
弭辙,指跑时不留下足迹。弭,消除,消失。辙,足迹。
4、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何马,前置宾语。之,前置宾语的标志。
第十五讲  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上台讲课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3、掌握本文出现的文字、词汇和基本语法现象。
【教学内容】
本课为学生自讲课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讲全班同学53名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9人为一组,每组自选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组织工作。
2、第一、二、三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上台讲授,讲授的步骤为:朗读,逐句串讲,翻译,小结。
3、第四、五、六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对一、二、三组同学的讲授进行点评。点评的顺序为:优点,缺点,内容错误。
【教学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提示:
季氏②将伐颛臾③。冉有④、季路⑤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⑦?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⑧,且在邦域之中矣⑨。是社稷之臣⑩也,何以伐为⑾?”
冉有曰:“夫子⑿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⒀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⒂?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⒃?”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⒄,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注释:
①选自《论语•季氏》。
②〔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③〔颛臾(zhuānyú)〕附庸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
④〔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他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
⑤〔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
⑥〔有事于颛臾〕对颛臾有所举动,指采取军事行动。
⑦〔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过,责备。
⑨〔且在邦域之中矣〕况且(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之附庸)。
⑩〔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
⑾〔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是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⑿〔夫子〕指季康子。当时对大夫、老师、长者都可称“夫子”。
⒀〔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
⒁〔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有何必要用辅助者呢?意思是说,你们身为季氏家臣,却不能阻止他讨伐颛臾,要你们干什么呢?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指责冉有失职。危,不稳定。颠,跌倒。焉,何。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下文“相夫子”的“相”作辅佐讲)。
⒃〔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意思是说,管理这些东西的人不能不负责任,用来比喻冉有、子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兕,独角的犀牛。柙,关猛兽的笼子。龟,占卜用的龟甲。玉,祭祀用的玉。椟,匣子。
⒄〔固而近于费(bì)〕固,指颛臾的城郭坚固。费,季孙氏的私邑,在现在山东省费县。颛臾与费相距70里,所以说近。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①。丘②也闻有国有家者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夫如是,故远人⑥不服,则修文德⑦以来之⑧;既来之,则安之⑨。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⑩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⑿之内也。”
注释: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辩解之辞。
②〔丘〕孔子名丘,自称其名,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③〔有国有家者〕指国君和大夫。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寡,少。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
⑥〔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⑦〔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
⑧〔来之〕使之来。下文“不能来”的“来”,与此同义。
⑨〔安之〕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
⑩〔邦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有据城叛鲁的大夫。
⑾〔邦内〕指鲁国境内。
⑿〔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这篇文章记载孔子与弟子的一次谈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在谈话中,孔子的观点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的可贵。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季氏将伐颛臾小结:
(一)文字方面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捨的古字,舍弃。
(二)词汇方面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军事行动。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fú):指示代词,那。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力:施展才能。陈,摆布,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才力,才能。
就列:承担职位。就,动词,接近,走向,这里有承担的意思。列,位置,这里是职位的意思。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侧倾不稳。
持:扶持,搀扶。
颠:头朝下跌倒。
焉:疑问代词,用作状语,为什么。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兕(sì):一种独角犀牛。
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椟(dú):木制的匣子。
6、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夫:指示代词,那个。
取:强力占有。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讨厌,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辩解之辞。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9、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连词,追述原因,原来是。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xiang4):辅助,帮助。
(三)语法方面
1、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尔: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助词,标志“尔”是前置宾语。过,动词,责备,批评。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东蒙主的省略。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