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五、从词义范围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睡: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
焚:《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
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陆云《答兄平原》:“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
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此外,“雄、雌、牙、齿”等词也表现出词义范围的扩大。
(二)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瓦:古义指陶器的总名。《说文•瓦部》:“土器已烧之总名。”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
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诗经•豳风•七月》:“其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今专指一种农业作物——谷子。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
子: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后专指儿子。《战国策•赵策》:“父母之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坟:古义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后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
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此外,人们的称谓“朕、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例子。
(三)词义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如: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带汤煮熟的蔬菜,《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诗《十五从军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后来指汤类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羹”“汤”同义连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暂:古义为“突然”、“一下子”的意思。《广雅•释诂》:“暂,猝也”。今义为“短暂”。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菜汤。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在词义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凡是不属于扩大或者缩小的,都可以看作转移。
涕:古义指眼泪。《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六、从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一)古褒今贬
如: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
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国语•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后来指坏人的帮凶。
(二)古贬今褒
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三)古中今贬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贾山《至言》:“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现在“谣言”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今天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
吹嘘: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现在指说大话,并且含贬义。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了。
七、从词义程度轻重看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①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②恨:古义指遗憾。《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痛恨而欲置人于死地,可见痛恨之深。《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用副词“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第十三讲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几个概念
(一)义项
义项是指一个词所包含的意义的项目。它是人们从各种具体语言材料中对这个词所使用过的意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在辞书里,义项表现为同一个词条内按意义列举的项目。
辞书里的义项跟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有些义项对词义所反映的不同的对象有所综合。例如:
(1)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本,根。)
(2)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晋书•顾恺之传。本,靠近根部的茎干。)
(3)宅南有一桑树,擢本三丈,横生四枝。(南史•齐高帝纪。本,主干。)
《辞海》里同上述“本”字对应的义项是“草木的根、干”,《辞海》里是“草木的根或茎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也是“草木的根或茎干”,都以一个义项的形式综合了根、茎、干三个不同的物件。这样可以避免一个词的义项过于琐碎、繁杂。
辞书里对词义的描写,只着重于那些普遍的用例的意义,并不完全等同于词在具体的句子里的意义。例如:
(1)天地间,人为贵。(曹操度关山。间,中间。)
(2)膑生阿、鄄之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间,一带。)
(3)是故凫胫虽短,续之恻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断,使形体分离。)
(4)膑至,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断,使功能丧失。孙膑受的是刖刑,挖掉两个膝盖骨,腿的功能丧失了,虽连犹断。)
辞书里与上述句中“间”字对应的义项大都是“中间”,与“断”字对应的义项大都是“砍”、“截断”,跟上述句里这两个词的实际意义不完全相同。
辞书中义项的确立,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辞书里的义项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生”这个词,《辞源》里有“生长,长出”、“生育”,“养育”、“活。与‘死’相对”、“生命”、“生活”、“一生”、“一辈子”……这样一些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上述义项相关的义项则是“草木生长”、“出生”、“诞生”、“产生,发生”、“活着,生存”、“生命”、“生存的期间”。
学习古汉语,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怎样才能把义项选择得确切一些?一是要多比较几种辞书解释词义的情况,二是要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决定取舍。
(二)多义词
从词所包含的义项来给词分类,可以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只包含一个义项的词称为单义词,如“勖”这个词就只有“勉励”一项意义。《诗经•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包含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项的词叫多义词。古汉语词汇中,单义词少,多义词很多。单义词的词义比较容易掌握,多义词的义项比较复杂一些。因此,我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多义词上。
学习多义词,首先是要注意多义词的系统性。多义词的全部义项构成它的词义系统,这个系统里包含有两项内容,一是它的全部义项,二是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学习多义词的任务也就是要掌握这两个方面。
其次,是要注意多义词的适应性。根据语言环境对词义的制约,在众多的义项中准确地选择其中某一项意义。从词义系统来看,多义词具有各种各样的意义,但是在某个具体的句子里,它的意义是单一的。
(三)多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具有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语音是词的表现形式,意义是词所表达的内容。词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本章只讨论词汇意义,简称词义。词义是概念在词语中的反映,它具有取本去末的概括性、适应交际的灵活性和约定俗成的社会性。词义由理性意义(又称为概念意义)与色彩意义(又称为附加意义)构成。理性意义指的是与概念相关的意义部分,色彩意义指的是词在表达理性意义时伴随出现的与人的主观意向、词的使用场合等相关的意义部分。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本章主要讨论理性意义,有时也涉及色彩意义。
词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意义,新义和原先的意义构成一个词的意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区分出本义和引申义。
二、本义
照字面讲,词的本义应是词本来的意义。但是,文字的产生远在语言产生之后,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语言中,词的本来意义是什么,今人无法考查。所以,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的有字形可考、有文献可征的最早的意义。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单音词又往往具有多义性,要把众多义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就必须先找出本义。抓住了本义,才能纲举目张。要确定一个词的本义,一般从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两个途径入手。
(一)分析字形
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的一个词就是一个字,字的构形理据就是词的意义。因此,分析汉字(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文字)的字形,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词在文字形成阶段的意义,即上文所说的本义。传统“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纯表意字,分析它们的字形构造,一般就可以知道它们所记之词的本义。如:
天甲骨文突出人体最顶上的部分,本义是头。
向向象在屋墙上开了一个通气透光的孔,即窗户。
行甲骨文作,像十字路口,本义即道路。
亦甲骨文在人身两侧各加一指事符号,表明腋窝所在。
及甲骨文象一人伸手抓住了前面的人,表示追上、赶上。

甲骨文作象一个人张大了嘴,将胸中的废气排出。所以以欠为形旁的字多与口出气有关。如“歌”、“欢”、“欧”(本指呕吐,后改用“呕”)、“吹”、“欬”(咳);也由指气流向里吸的,这就是“饮”字。人张开嘴流出口水,是见到美味而想取食的反映。成语有“馋涎欲滴”,涎即口水,小篆作涎。

《说文解字》:“株,木根也。”即暴露在土表的的树根。在古代,指树根的有三个字:“根”,指树的须根;“株”,外部的根;“柢”,树的圆锥形直根。成语“根深柢固”,正反映了“柢”与“根”的关系。“株”在外部,根根相连,所以有“株连”一词。后来词义有了发展,“株”指整个植物体(包括根、茎、叶)“株距”、“株选”都是就这个意义而言的。
形声字由声符和义符两部分组成,义符虽不能明确地表示词的本义,但可以表明词的意义类属。如“江”、“空”、“缸”皆以“工”为声符,“江”的义符是“水”,表明与江河有关,“空”的义符是“穴”,表明与空间有关,“缸”的义符是“缶”,表明与盆罐儿有关。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字的若干意义,就可通过义符来确定它的本义。如“题”有额头、命名、书写、题目等意义,其义符是“页”,“页”的意思是头,就可确定“题”的本义是额头。
通过字形来探求词的本义,古人做了许多工作。汉代许慎利用小篆、籀文、六国古文来推求词的本义,写成《说文解字》,取得了辉煌成就。宋代金石学的兴起与发展,清代《说文》研究的空前深入,清末以来甲骨学的异军突起,都为我们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我们应该好好利用。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