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1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三)要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古代学者很注意辨析同义词的差别,字书、词书、古书注解中都保存了大量的辨析材料。古人辨析同义词,有专门的术语,常用的有“曰”、“为”、“谓之”。如《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又《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英。”又《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又“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诗经•小雅•雨无正》毛亨传:“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国语•晋语七》韦昭注:“国功曰功,民功曰庸。”古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辨析同义词提供了基础,我们必须珍惜这一笔遗产。
(四)要注意同义词的时代性
由于词汇的历史变化,先前的一组同义词或许后代变得不同义了,或者反过来,先前本不同义的一组词后代变得同义了。前面我们讲同义词的来源,已经介绍了后一种情况。这里再举两个前一种情况的例子。在现代,“责”主要表示责任、斥责等意义,“求”主要表示请求、要求、需求、追求等意义,二者无相同义项。但在古代,“责”也有要求的意思,这个意思现代还在成语“求全责备”中保留着,“求全”等于“责备”。这就是说,“责”和“求”古代是同义词,现代不是。“荣”、“英”和“花”在古代都可表示花,是同义词,在现代“荣”、“英”都不表示花,自然与“花”不同义,而且“荣”和“英”也不同义。
第十七讲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掌权,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能再次建立起来吗?”
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贤?’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贤?’曾西顿时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为什么竟拿我同这个人相比?’”(孟子接着)说:“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愿做的,而你以为我会愿意吗?”
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孟子说:“凭齐国的条件称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我这个学生就更糊涂了。凭文王的德行,寿近百岁才去世,尚且没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现在您说起称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
孟子说:“哪可以同文王相比呢。从商汤到武丁,贤圣的君主出了六七个,天下归顺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难改变了。武丁使诸侯来朝拜,统治天下,就像将它放在手掌中转动一样容易。商纣距武丁的时代不算长,(武丁时代)勋旧世家遗留的习俗,及当时流行的良好风气和仁惠的政教措施,还有留存下来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都是贤臣,一起辅佐他,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失掉天下。(那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没有一个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还是在百里见方的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小结:
(一)文字方面
1、曾西蹴然曰。
蹴,通“憱”。不安的样子。
2、以齐王,由反手也。
由,通“犹”,好像。
3、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犹:通“由”,从。
(二)词汇方面
1、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
许:兴。
2、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或:有人。
乎:介词,作用相当于“于”。
吾子:亲密尊敬的对称。
3、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然则:这样,那么。
4、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艴(fu2)然:恼怒的样子。
尔:你。
何曾(zeng1):为什么竟然。曾:乃,竟然。
比:等同看待。
5、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得君:遇君,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
如彼其专:像他那样专一。其: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6、功烈如彼其卑也。
功烈:功业。
卑:低下,不足道。
7、尔何曾比予于是?
于是:和这个人。
8、(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所不为:所不做的那种人。
“子为”之“为”:认为。
愿:倾慕。
9、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以:凭借。
霸:推行霸业。
显:显名,扬名。
10、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滋:益,更加。
1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犹:还。
洽:滋润。
1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若易然:这么容易。若:这么,如此。
法:效法。
13、文王何可当也。
当:对等,相当。
14、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
遗俗:先代留下来的习俗。
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
15、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
相与:共同。
辅相:辅佐协助。
1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乘势:趁机会。
镃(zi1)基:锄头。
待时:等待农时。
17、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
改辟:再开拓。指扩展土地。
改聚:再聚集。指招徕、增加人口。
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疏:间隔久。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憔悴:困顿,萎靡。
20、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置邮:驿站传递。置是马递,邮是车递。
(三)语法方面
1、以齐王,由反手也。
王:音wang4,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统治天下。
2、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运之掌:“运之于掌”的省略。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之能御:之用作御的前置宾语。
第十八讲 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
2、了解此类活用的类型。
3、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辨别方法。
4、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翻译方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再古代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明确的分工,如名词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次常常用作定语,等等。
但是,古人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有时候并不是这样刻板,而是十分的灵活,明明是名词,却偏要用作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明明是形容词,却偏要用作名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蹄”在通常情况下所属的词类为名词,但在此处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意指“用蹄踢”。水,在通常情况下是名词,但在此处用作动词,作谓语,意为“泅水”。“坚”“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像这样将某个常属某词类的词临时灵活地用为另一词类的词,使其在句中改变它基本的比较固定的语法功能,就属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词都会出现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能够词类活用的,主要是一些实词。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活用的情况,如“铁了心”、“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等,但是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古汉语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曹海东《古文阅读精要》P203)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形容词、数词、副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4、名词作状语。
5、(一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名词的处动用法。
8、动词的为动用法。
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辨别方法。(曹海东《古文阅读精要》P209。)
在古代汉语中,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活用过程中,用人或事的名称来表示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动作,一般用来作谓语。
1、在非判断句中,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用,作谓语,这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许子冠乎?《孟子•许行》
“许子”与“冠”都是名词,两者连用,后者“冠”便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戴帽子”。
②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名词“陈胜”与名词“王”连用,并且“王”在这里作谓语,因此活用为动词,译作“称王”。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名词“籍”与名词“吏民”连用,前面省略了主语“刘邦”,因此“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译作“用户口本登记”。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名词“钟”和名词“名”连用,“名”活用为动词,译作“命名”,在句中作谓语。
2、如果名词后面有了代词“之”作宾语,那么这个名词往往作动词出现。例如:
①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史记•孙膑列传》
“烛”在古汉语中是“火把”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烧”。
②驴蹄之。《黔之驴》
名词“蹄”后面有代词“之”作宾语,因此这里的名词活用为了动词,译作“用蹄踢”。
③有贤士大夫发五十斤,买五人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名词“函”本意是“盒子”,在这里,后面有“之”作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作“用盒子装”。
3、副词或能愿动词后面加上了名词,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里,出现了能愿动词“欲”,表示想要,与名词“刃”连用,“刃”原意为“刀口、刀锋”,而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杀”。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名词“水”前有一个能愿动次“能”,因此活用为动词,译作“游水”。
③从左右,皆肘之,仗立于后。《秦晋鞌之战》
这句话中,名词“肘”的前面有副词“皆”,后面有代词“之”作宾语,那么名词必然要活用为动词,译作“用肘撞”。
④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副词“皆”与名词“刑”连用,表示“都杀…”,名词“刑”活用为了动词。
⑤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
“再”是副词,“火”为名词,两者组合,意为“再一次烧…”,名词“火”活用为了动词。
4、名词出现在介宾词组前,且在句子当中,没有与介宾词组构成动补关系的动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名词“军”出现在表示地点的介宾词组“于庐柳”前,活用为动词“驻军”。
②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在名词“蚕”“桑”的后面都出现了介宾短语“于郊”“于公田”,名词活用为了动词,表示“养蚕”“种桑”。
要注意,在有动补关系的情况下,是没有活用的。例如
③亮见权于柴桑。《赤壁之战》
在这个句子中,虽然也出现了介词短语“于柴桑”,但却于动词“见”构成了动补关系,因此没有活用现象。
④既得其尸于井。《促织》
动词“得”与介宾短语“于井”构成了动补关系,因此也没有活用现象。
5、名词和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组之间用“而”来连接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儿涕而出。《促织》
名词“涕”与动词“出”之间用“而”作连接,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因此,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译作“哭泣”。
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列传》
动词“过”与名词“西”由“而”连接,也表示动作的顺承,因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作“向西去”。
③衣冠而见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词“衣冠”与动词“见”间由“而”连接,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冠”。
④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动词性词组“按剑”与方位名词“前”连用,并由“而”连接,表示相关动作,因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作“向前走”。
6、“所”+名词,名词+“者”两种结构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名词“罾”,“罾”原意为“渔网”,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作“用网捕鱼”。
②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稚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刍荛”本是一种草的名称,这里后面加上了“者”,表示有这一动作的人,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作“割草、打柴”。
③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
名词“花”后+“者”,活用为动词,译作“开花”。
7、同一名词重叠使用,一般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汉王解衣衣我。《史记》
名词“衣”重叠使用,第一个衣(yī)仍旧指的是“衣服”,而第二个“衣”(yì)则表示动作,活用为动词,译作“穿衣”。
②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三国志》
名词“将”重叠使用,则第二个“将”(jiāng)活用为动词,译作“统领”。
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孟子》
名词“乐”重叠使用,第一个“乐”(yuè)活用为动词,“乐乐(le4)”指的就是“欣赏音乐快乐”。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翻译方法。
(曹海东《古文阅读精要》P204。)
四、形容词、数词、副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曹海东《古文阅读精要》P204。)
第十九讲 特殊动宾关系
(曹海东《古文阅读精要》P220)
1、(一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名词的处动用法。
4、动词的为动用法。
5、对动用法。
6、与动用法。
7、因动用法。
第二十讲 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名词做状语,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方位或处所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东”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在朝廷上”。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失期,法皆斩。”
“杖”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杖。
“法”名词作状语表依据,依照法令。
3、表示对人的态度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
“倡优”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乐人、伶人那样畜养他们。
4、表示比喻,“像……一样”。
“射之,豕人立而啼。”
“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人”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蛇一样。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做天下的王。
“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候张良”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与顷襄王”
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活用为动词,游水。
4、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
“既来之,则安之。”
“安”是形容词,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是“使……安”的意思。
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为名词,带上介词结构的补语,已经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
6、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衣冠而见之”
“曲肱而枕之”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识别。
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
试看以下例句;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这是客观的结果。
“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主观的看法。
(三)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例如:“豕人立而啼。”孤立地看,也许可以理解为人站着哭,但原文人字前面还有一名词豕作主语,那么人立只能理解为象人一样站着。属于名词作状语言了。
第二十一讲 判断句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要求重点掌握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重点难点】
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一、定义:
判断句是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
注意:
1、语义上不表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