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1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2、判断句不是动词谓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例如:
“夫执舆者为谁?”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误解。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二、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加上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这”。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是”充当主语的如“是社稷之臣也。”
“是”充当谓语的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即认为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的前面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
“此是何种也?”这是战国时期的。
“是是帚彗。”这是汉代的。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是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还可以在主语后“者”复指主语。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4、主语+谓语。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
“滕,小国也。”
2、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表示主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4、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第二十二讲 许行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值得注意。
【重点内容】
一、文字方面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逼,古今字,威胁。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煖——暖,异体字,暖和。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有——又,通假字。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通假字,招徕。
5、“昔者,孔子没。”
没——殁,古今字,死。
6、“子贡反,筑室于场。”
反——返,古今字,返回。
7、“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通假字,背叛。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暴——曝,古今字,晒。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通假字背叛。
10、“皜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通假字,超过。
已——矣,通假字,句末语气词。
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贾——价,古今字,价格。
12、“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伯——佰,通假字,百倍。
二、词汇方面
1、词义
(1)“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之:至,到。
(2)“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厉:危害,坑害。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爨:烧火做饭。
(7)“何许子之不惮烦?”
惮:害怕。
(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劳,羸弱。
(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举:选拔。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10)“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动词,放大火烧。
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11)“舜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瀹:疏导。
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決:排除水道壅塞。
(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稼穑: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
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次序,等级。
信:诚信,诚实。
(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此处指耕种。
(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效法。
(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17)“门人治任将归。”
任:担子,行李。
(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动词,非难,否定。
(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
幽:幽暗,幽静。
(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情:本性。
蓰:五倍。
(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平列。
2、词和非词的辨析
(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
,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
3、多义词的词义辨析
与
①动词,给予。“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
(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
(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劳”,使……劳。
“匡”,使……正。
“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
“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
(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
2、宾语前置句式
(1)“奚冠?”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
(2)“许子奚为不自织?”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奚为”即“为什么”。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先”的宾语而前置。“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有人”“有的”。这句意为: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江汉”、“秋阳”分别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此句应理解为: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荆舒”分别是动词“膺”、“惩”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之”是代词,因为充当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而前置。“或”为语气词,无义。
3、被动句式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人”的被动句式,应理解为:被人治理。
(2)“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治于人”“食于人”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食于人”意为被人食。“食人”为主动句式,意为供养人。
(3)“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变于夷”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夷”的被动句式,意为被夷所改变(同化)。
4、主谓倒置句
(1)“大哉,尧之为君!”
“尧之为君”是用连词“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后形成的名词性词组,在本句中为主语。谓语“大”由于被强调,而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形成倒装句。
(2)“君哉,舜也!”
“舜”为主语,“君”为谓语。本句同样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倒装。
5、习惯句式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三句皆为“以……为……”的习惯句式。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搭配使用,意为“把……作为……”。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以为”即“以……为”的习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可理解为“把这个作为谋生的手段”。
第二十三讲 五蠹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五蠹》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第二十四讲 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教学目的】
本讲的内容包括: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重点介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概念、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其条件。要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判别,以及前置类型。【重点难点】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曰:‘奚冠?’曰:‘冠素。’”
“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2、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这句的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的事啊。
“亡之不恤”,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亡”;“群臣是忧”,代词“是”复指前置宾语“群臣”。这句的意思是,国君不担忧自己的流亡,反而担忧群臣的安危。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