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1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惟余马首是瞻。”
这句等于说“惟瞻余马首。”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这句等于说,“唯知蜩翼。”
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一格式。例如“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利是图”等。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君子是则是效”
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也是前置宾语。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一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即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江汉”、“秋阳”都是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注意谓语的位置古汉语里可以提前,这种句式也叫做谓语前置。
一是表示疑问的句子,如:
“谁与,哭者?”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二是表示感叹的句子。如:
“大哉,尧之为君!”通常的句式是“尧之为君大哉!”
二、动量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句法成分的省略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现。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1、主语的省略
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现象,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也常省略。例如: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第二十五讲 被动句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什么是被动句,重点介绍了被动句的类型: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被动句式;并介绍被动句的构成及各种类型。学习重点在被动句的辨认上。要求结合文选加以理解。
【重点难点】
被动句的辨认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主语“季氏”是动词“伐”的发出者。这是主动句。
2、被动句主语是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
主语“郤克”不是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受事者,这句是被动句。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拘”是被拘禁,“放逐”是被放逐。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拘”和“放逐”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除”的意思是被除掉。主语“蔓草”是“除”的受事。
这类句子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还是施事。
(二)被动句式
句子在谓语的前后有表示被动的词。这些词就成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1、“于”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以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的被动句式。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上几句都是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主动与被动对比。前、后句的主语和动词都一样,其标志就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介词“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
“志乎古,必遗乎今。”“遗乎今”即“遗于今”
对于“于”的用法需要悉心辨认。由于介词“于”的用法较多。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行为主动者,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甚至在一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
“百里奚举于市。”
这一句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举”是被举荐的意思。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市”只是表示百里奚被举荐的场所。
“吾围于陈蔡之间。”
这一句也应当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围”是被围。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陈蔡之间”只是表示被围的处所。
2、“为”字句
在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在动词“斩”的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在动词“笑”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动词。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为”后面省略“成安君”。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后面省略“秦”。
3、“见”字句
在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见”,可以译为“被”。
“百姓之不见保。”
“见”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同于“于”和“为”,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施事者时,“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的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表被动“见”后又演变为副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用在及物动词前,可译为“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即背我。
现代人们常说“见笑”,“见怪”,“见谅”,“见教”等同样的用法。
4、“为……所……”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在动词前加表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所”+及物动词的句式。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5、“被”字句
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例如:
“光被四表。”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东汉以后,“被”的用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介绍施事者,逐渐变成了介词,“臣被尚书召问”。
第二十六讲 代词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要求通全面了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基本情况,能在文句中辨认代词,解释该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重点难点】
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一、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
“吾与徐公孰美?”
“礼与食孰重?”
“孰”还常构成固定组合“孰与”,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吾孰与徐公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何”
“何贵何贱?”
“曰:‘是何也?’”
“大王来何操?”
“许子何不为陶冶?”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子奚乘是车也?”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二、指示代词
1、“之”、“兹”、“其”
“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其是之谓乎?”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之二虫,又何知?”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
“念兹在兹。”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2、“此”、“是”、“斯”
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仁者固如此乎?”
“是乃仁术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
“可为流涕者,此也。”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3、“彼”、“夫”
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彼”做定语。
“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尔”、“若”、“然”
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
“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河东凶亦然。”
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
“吾日三省吾身”
“不吾知也”
“余病矣”
另外,“朕”也是第一人称代词
“朕皇考曰伯庸。”
“朕又何知?”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注意…
“盍各言尔志。”
“吾翁即若翁。”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第三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
“彼竭我盈,故克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吾侪小人食而听事。”
“若属皆且为所虏。”
“今欲尽杀若曹。”
四、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
“宋人或得玉。”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五、辅助性代词
1、“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
(1)、“所”+动词
“获秦王所乘云母车。”
(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乱之所由作也。”
(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
“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诺,恣君之所使之。”
2、“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者”字结构可有两类:
(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
“于斯三者何先?”
“赦之,以劝事君者。”
(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
“陈涉者实阳城人也。”
“视吾家所寡有者。”
第二十七讲 副词
第二十八讲 介词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介词的基本特点,介词用法较多,对介词的把握关系到对文句的理解,是本学习的难点与重点。要求在理解介词概念的基础上,能在文句中辨认常用介词,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重点难点】
于(於、乎)、以、因、为、与等的用法
一、介词结构的特点
1、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以当十。”
“奚以知其然也?”
2、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竖子不足与谋。”
3、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二、于(乎)
用法主要有四种:
(一)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例如:
“遂置姜氏于城颖。”
“子于是日哭。”
“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上古竞于道德。”
(二)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随文意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例如:“亟请于武公。”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三)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为“比……更……”。例如:
“悲莫痛于伤心。”
“长于臣”
(四)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参见被动句章节。
(五)
介词结构“于是”的用法: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为“从此”、“在这里”、“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是鸱得腐鼠。”
“乎”与“于”上古音相近,用作介词,作用与“于”基本相同。例如:
“或问乎曾西。”
“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
三、以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例如:
“请以剑舞。”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
(二)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译为“率领”。例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
“项良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例如:
“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译为“把”。例如:
“此天以臣授陛下。”
“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
(五)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七)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例如:
“军中无以为乐。”
“吾必有以重报母。”
“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以故汉追及之。”
“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例如…
“是以后世无传焉。”
四、因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例如: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意思。例如: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五、为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君为我呼入。”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为其老,强忍。”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五)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参见被动句章节。
六、与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例如
“汉王与义帝发丧。”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
“执其手而与之谋。”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三)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第二十九讲 连词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的用法。要在准确理解连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教材所举连词的用法,能在文句中辨认连词,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重点难点】
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