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1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表现为: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例如
“生庄公及公叔段。”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一、与
(一)一般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
“蜩与学鸠笑之。”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二)
可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这种情况下通常需同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现代汉语用“与其……宁可(或不如)”。
“与人刃我,宁自刃。”
“与其戍周,不如城之。”
二、以
(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来”。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以”的这种用法相当于“而”,可不译。
“早夜以思。”
“木欣欣以向容。”
三、而
(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晋公子广而俭。”
“劳苦而功高如此。”
“咏而归。”
(二)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等。
“子路拱而立。”
“觉而起,起而归。”
(三)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构成了转折的关系。“而”可译为“却”、“可是”。
“子温而历。”
“危而不持。”
(四)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相鼠有皮,人而无信。”
“管氏而知理,孰不知理?”
(五)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晨而求见。”
“吾子路率尔而对。”
四、则
(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联系,可译为“那么就”。
“于是至则围王离。”
“药稍溶,则以一平板按其上。”
(二)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可译为“就”或不必译出。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三)连接动词性成分含有转折意味。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四)“则”用在前项中表示姑且承认某种情况,后项则从另一角度予以否认或说出与此相反的情况,构成让步关系的复句。“则”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五)“则”有时可以用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含有假设的意思。
“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五、虽然、然、然而、然则
(一)虽:表让步或假设,可译为“虽然”或“即使”、“纵然”。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虽九死其犹未悔。”
(二)虽然: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结合而成的凝固结构,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承认所言事实,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三)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然子病矣”。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四)然而:指示代词“然”与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为“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五)然则: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就”。
“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六、之
(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
“百亩之田”
“刑余之人”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名词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表示时间的状语。
“大哉尧之为君。”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三)连接主语和谓语,作为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不必译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第三十讲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代汉语语气词与词头、词尾。要了解一些主要语气词的用法和其表达的语气,了解一些词头、词尾的用法。培养理解文言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能力,提高其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也矣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与确认的判断语气。
亚父者,范增也。
故言有召辱也。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2、矣
句尾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余病矣。
吾将仕矣。
至则行矣。
先生休矣!
年几何矣?
3、乎、与(欤)、邪(耶)
“乎、与(欤)、邪(耶)”表达疑问语气。“乎”最普遍,疑问语气也最强烈。
冯公有亲乎?
事齐乎?事楚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鲁孔丘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是谁之过与?
奚以知其然邪?
4、哉
“哉”表达感叹语气,且较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大哉,尧之为君!
管仲之器小哉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彼且恶乎待哉?
尚何谚哉?
5、句尾语气词连用
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经常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仍各自保留着自己原来表达的语气,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1)陈述语气联用
可谓好学也已。
相为雌雄耳矣。
(2)陈述与疑问联用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非子也耶?
(3)陈述或疑问与感叹联用
莫我知也夫!
吾罪也乎哉?
尽心焉而矣。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引起下文的作用。也称为“发语词”。
夫战,勇气也。
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
“夫”字与且,故,若,今形成固定结构用于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故夫智效一官,行比一乡。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2、惟(维、唯)
“惟(维、唯)”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提示性语气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2)表示期望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3)表限制语气
方今唯秦雄天下。
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3、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舒缓语气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三、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表示含义,只补充音节。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禹攻有扈。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
予欲左右有民。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4、然、如、尔、若
一般用于形容词后,有描摹状态的作用。
填然鼓之。
天下晏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第三十一讲  古今语音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讲古音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今语音差异,建立发展的语音观。掌握有关古音知识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古音知识打基础。
【重点难点】
三十六字母四声
一、古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诗经》
中古音《广韵》
近古音《中原音韵》
现代音普通话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用解释说明的方法描写语音
内而深,外而浅。
2直音:用同音字标音。
某音某。
3读若:用音近字标音
某读若某。
4反切:合两字成一字读音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三、基本概念
1、声母
又称字母、声纽、有五音、七音之分。
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2、韵母
古称韵或韵部分阴、阳、入三类。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为阳声韵。以塞音结尾的韵为入声韵。根据韵头分为四呼
开口呼:不是iuü或不以iuü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3、声调
分平、上、去、入四类
四、三十六字母
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36个声母。
第三十二讲  古书的读音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读音,包括古音通假、破读、特读。学习本章,要解古书的读音问题,弄清楚产生的原因,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读音现象,培养学生识别这几种读音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古音通假破读
一、古书读音原则
古书读音原则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曾有人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也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认为方音中残留着古音,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还有主张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二、通假
古音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就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如: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通拒
假借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是古时一种有齿的武器,语言里还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与它读音相同,没有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来记录,于是“我”便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就是造字的“假借”。
有人主张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也有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就是这样做的。
三、破读
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一个词产生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它的意义或词性等要发生变化,原来表达此项意义的词,会同时表达与之相关的另一意义,会产生另一种词性。汉语就通过改变词的读音来记录词义或词性的演化。
破读的基本的规律是许多破读都是读去声。
如:衣、食、王、从、雨等
四、特读
一些字在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特读”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国名:
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族名
吐谷浑、荤粥、先零、吐藩
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
铅山、番禺
人名
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姓氏
乐、仇、任、种
解、万俟、尉迟
第三十三讲  诗律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近体诗的诗律,主要有近体诗的分类、押韵、平仄、对偶、句法等。使学生了解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具备析近体诗格律的能力,为近体诗与近体诗格律的研究打基础。
【重点难点】
诗的用韵诗的平仄诗的对仗
一、分类
五律:每句五字,共八句。
七律:每句七字,共八句。
五绝:每句五字,共四句。
七绝:每句五字,共四句。
排律:八句以上。
二、用韵
1、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而且不能出韵。
2、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分206韵。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206韵合为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将合并为106韵。后人称为“平水韵”。
三、平仄
1、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2、黏对:
对:同一联中出句于对句的平仄应当相反。
黏: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同。
2、拗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用仄,对句五字须改用平声。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子必须是平。否则就“犯孤平”。救法是将本句第五字改为平声。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六字须改为平。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平调”。
三、对仗
首联:第一与第二句形成首联。
颔联:第三与第四句形成颔联。
颈联:第五与第六句形成颈联。
尾联:第七与第八句形成尾联。
律诗一般是中间的两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
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进行对仗。
流水对:字面是对仗,但意义却是相承的。
第三十四讲  词律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词律,主要有词的分类、押韵、平仄、对仗等。了解词的基本格律,具备分析词律的能力,会分析词的用韵情况。为词律的研究打基础。
【重点难点】
词调词牌词谱一字豆扇面对
一、分类
小令:58字以下的词。
中调:59——90字的词。
长调:91字以上的词。
词的一段叫做一片,也叫一阙。
单调:只有一段的词。
双调:由上下两阙的词。
三叠:有三段的词
四叠:有四段的词。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填词的时候所依据的乐谱。
词牌:各种词调的名称。
词谱:按照词的句式、平仄、用韵等所编写的各种词的具体格式。
三、词的用韵
1、一韵到底:或都是平声韵。或都用上去声韵。或者都用入声韵。
2、同部平仄互押:即同部的平与上去互押。“互押”位置固定。“通押”任意。
3、平仄互换:改换韵部押韵。
四、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于诗的平仄的不同:词的平仄比诗更严格。词规定必平必仄。词中有叠平叠仄的句子。
一字豆:词中由一个字起一句或几句,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
五、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诗的对仗不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可以平仄同对。可以同字相对。
扇面对:一字豆起的几句如对仗即为扇面对。
第三十五讲  古书的注解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介绍古注的发展、体例和术语等。要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注家,掌握旧注术语用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十三经注疏》曰、为、谓之谓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故训传》《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
《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三、旧注的体例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四、术语
1、曰、为、为之
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强调被释词的特点,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可译作“叫”、“叫做”等
“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2、谓
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译为“指的是”。
“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的性质或状态。译为“……的样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4、犹
注释词和被注释词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译为“等于说”。
“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