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批评与自我批评到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涵义辩证
1、舆论监督的内涵与外延。一般认为,舆论监督行为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或曰公民,或曰百姓),而作用对象则是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此说法有误,混淆了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并且将舆论监督的客体狭隘化。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说,舆论监督的主体与舆论的主体不能混为一谈。舆论知识意见或言论,它仍停留在观念形态,不一定有明确的作用对象;而舆论监督则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舆论的作用只有通过舆论监督或舆论引导才能实现。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说,舆论监督所作用的对象,也并不一定都是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一切有悖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事物(包括权力腐败),都属于舆论监督的对象范围。将舆论监督的客体狭隘化,不但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而且不利于舆论监督在现实中的开展。
不应该将舆论监督弱化为某一种社会行为。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含舆论批评、舆论督查和舆论预警在内多层次的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运动系统。
舆论批评在这一系统上处于表层位置。它所针对的对象时现实具体的人、事和现象,通过对那些违反党纪国法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人及其行为的批评,希望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并促使批评对象在舆论压力下改正错误。
舆论督查在这一系统中处于主导位置。它所针对的对象是党和国家的权力机关,通过对宪法与法律的实施,以及对权力机关的权力运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监督和考察,希望能激起公众参与国家管理及关心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并促使权力机关在舆论的影响下纠正工作失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舆论预警则在这一系统中处于深层位置。它所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社会前进的道路与方向,人类进一步求得自身解放的可能性和空间。一切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行为,都是代表正义的舆论所要批判的对象。当社会舆论对某些热点问题形成广泛而持久的注意,便往往能预示社会变革的趋向或社会发展的进程,从而为当政者进行重大决策提供借鉴。这时的舆论监督就具有预警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所谓舆论监督,即社会公众及其组织者运用舆论对社会运行中一切有害现象进行批评、督查和预警的行为;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传媒为主体所实施的舆论监督。
2、舆论监督模式。舆论监督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由社会公众通过舆论直接对国家各级政权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由下而上的监督。此监督特点是自发性和冲击性较强。但目的性和组织性较弱,因而常常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二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这是最高当局借助民间舆论,对各级政权组织及其成员乃至社会公众所进行的由上而下的监督。此特点是组织性和目的性较强,因而其影响面较大,影响相对较为持久。但是非自发的,常常与舆论引导而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结合在一起,如果处置不当便会偏离舆论的本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要在现实中取得实效,都必须依赖于开明政治和“好人政府”,缺少这一前提,舆论监督不是徒有虚名,就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线。因此,在没有严格的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完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都是不可靠的。
三是上下结合的模式。这是公众舆论通过一定的中间媒介与国家的权力意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与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平行的力量,对以权力运作为核心的社会事物和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监督。这种模式兼具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而又避免了它们的弱点,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进行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舆论监督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并培育出合适的中间媒介。
“中间媒介”意指充当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媒介(大众传媒)具有相异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某种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独立监控社会的作用。
(二)新闻舆论监督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系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指党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进行党的思想建设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基本含义是:必须在党内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各种危害党的正确原则和主张的错误倾向,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有时,“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批评不单指党内思想斗争的一种方法,它还指党外群众对党组织或党员的批评乃至否定意见。这就是“群众监督”。从批评的主体以及对象来看,批评既可以是上级党组织和个人对下级的批评,也可以是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对上级的批评,既可以通过组织的渠道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党的报刊来进行。
与新闻舆论监督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指党外群众和普通党员群众在党的报刊上开展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所进行的批评。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是这种批评随着历史条件的演化逐渐发展而来的。今天所说的舆论监督,并不仅仅是指党员群众和普通群众在新闻传媒上对党的监督,而且也包括除此之外的广泛的社会监督。
二、当前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难点
(一)新闻事业自身的困难
1、观念方面。能否将舆论监督放到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对新闻界来说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新闻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除去寄生在党和政府肌体内的腐败毒素,但处理不好也可能出现一些越轨、“犯规”现象,给党和政府的工作造成某种损失,如果不加控制和约束还可能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新闻舆论监督应该实现新闻自由与自律的辩证统一。失去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传媒就不能说充分享受了新闻自由的权力,新闻事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力量;而如果没有新闻自律,又有可能滥用新闻自由,使舆论监督偏离正确的轨道。
另一种情况,有些新闻传媒对舆论监督的作用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这是为单位或个人捞取利益的一条捷径。对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和错误行为不加纠正,就好葬送我国刚起步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前程。
2、人员方面。一种情况是,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从业人员,对其有很高的要求。且这些要求往往在实践中难以达到。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坚持的党性原则;二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熟悉法律法规;三要有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四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和对人民负责的赤子之心。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腐败现象。他们不是从党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来进行舆论监督,而是为了借舆论监督谋取个人或小集体的私利。新闻传媒及其工作人员自身也有一个接受监督的问题。如果新闻舆论监督主体失去约束,同样会出现腐败现象,使舆论监督的性质发生异化,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力量。
3、技术方面。新闻传媒具备过硬的技术条件,对于开展舆论监督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在监督过程中,报道中事实稍有出入,就会授人以柄,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但新闻舆论监督要达到事实的完全真实的确是很困难的。这是由于新闻采访不同于公检法的技术侦查,不带法律的强制性;新闻采访也不同于行政调查的上级检查下级,不带法律的强制性。因此,新闻调查要弄清事实真相,揭穿假象掩盖的内幕,会遇到重重困难。这必须借助良好的技术及设备条件的支持。
(二)来自外部的阻力
1、宣传观念的误区。以正面宣传为主,绝不等于说可以不要反面题材的报道,更不等于说可以取消新闻舆论监督。如果这一方针来消除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但与我国现实国情背道而驰,而且也不符合新闻自身的规律。
2、新闻体制的盲点。由于旧体制的沿用,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难以形成。其参杂着党政不分等因素,问题就变的尤为复杂。现行的管理体制,使我们的舆论监督职能是一种向下的垂直型监督,而无法进行横向监督,尽管在理论上说这种横向监督是行得通的,但这是建立在道德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现实中难以奏效、而从新闻舆论监督职责的角度说,平行的监督比向下的垂直监督更为重要。
3、权力异化所形成的障碍。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手中的权力,本来是人民赋予的,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但在一些腐败分子那里,这种权力却异化成了知法犯法行为的保护伞,成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拦路虎。
4、地方保护主义的屏障。一些地方以党委和政府的名义,限制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力,对新闻舆论监督更是一概封杀;有的把新闻报道同维护当地改革形象联系起来,爱听溢美之辞,见到批评性报道,即视为给当地大好形势“抹黑”;有的以“内部规定”为借口,层层封锁消息,将记者拒于门外;有的针对记者调查的问题、采访的对象搞“反调查”,同时对提供新闻线索或事实证据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5、社会意识的惰性。由于新闻舆论的力度和发展有待提高,与社会公众对它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在一部分公众的眼中,新闻舆论监督缺少应有的分量。久而久之,在社会集体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惰性,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只是一种对具体的人和事才起作用的权宜的实用工具,而逐渐淡化了他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两种表现:一种是漠不关心,事不关己,不用说是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就是与自己相关的事实也是三缄其口,以免祸事。另一种是关系万能、人情至上,被监督的对象总能找到一大帮人为其说情,要求“私了”最终也果真是大事化小。
除上述情况给采编带来的种种阻力外,还应正视新闻业内少数记者的腐败现象,也会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展开,从而降低了新闻传媒在群众中的信誉。
三、以舆论监督拉动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社会转型中的新闻事业
1、新闻改革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的转型,党报靠财政支撑转变为市场运作,发行方式难度的加大,报社内部机制的僵化,报纸的面貌呆板而缺少吸引力,与此相应的便是读者在多元选择中对党报的兴趣有所减退。我国的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一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这两点都对传统的新闻体制构成直接的冲击。一方面是新闻传媒依赖财政支持、发行呵护的状态必将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是新闻传媒必须直面读者的选择。简言之,新闻事业只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彻底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所形成的旧有的运作模式,才能在新形势下得以生存与发展。因此,新闻改革势在必行。
2、找准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新闻业竞争中,谁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观点更公正、立场更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一般原理来说,新闻竞争就是争夺受众,以此为依托去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就我国特殊情况来说,新闻竞争则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新闻工作,在各新闻单位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促进新闻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我国新闻事业在整体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二)舆论监督与党报改革
党报目前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首先是来自于其他类型的报纸。强化舆论监督可以使党报在对这些报纸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在权威性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如果党报缺少舆论监督,在新闻舆论竞争方面就没有太多的优势可言。只要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舆论竞争中高人一筹,在新闻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党报面对来自电子传媒的压力,可以在强化舆论监督上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纸媒的优势。与电子媒介相比,纸媒具有记录性好、选择性强和材料运用自如等长处,适宜对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作深度报道。党报在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上利用自身纸媒特点,在新闻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是最好的竞争切入点。
党报改革如能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取得突破,不但可以增强对电子媒介的竞争优势,而且必将为其他新闻传媒带来示范性效应,对我国整个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四、建立合理的新闻舆论监督保障机制
新闻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即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为使监督行为能够顺利实施并确保有效,而对监督主体和被监督者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等所作的整体性规定。
(一)外部保障因素
1、立法保障。制定并实施新闻法既是我国民主化和法制化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迫切的现实需要。从新闻舆论监督的角度说,法律保障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2、司法保障。立法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之相比,司法显得同样重要。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法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法治,如果不能实现法治,法制制度就形同虚设。尤其是现在,在专门的新闻法还未出台前,在司法过程中对新闻舆论监督实现有意识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3、新闻体制保障。新闻事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新闻资源的充分开发及利用,也是确保舆论监督实效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闻体制改革总得来说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是调整新闻事业与外部的关系,二是新闻事业内部关系的自我调整。
(二)内部保障因素
1、新闻观念的更新。所谓新闻观念,就是人们对新闻、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所持的认识和态度。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更新新闻观念成为我国建立新闻舆论监督保障机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要更新新闻观念,主要须在强化两种意识上做文章。
一是党性意识。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包括非常丰富的内涵。新闻舆论监督并非外在于党性,而是党性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处理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这一矛盾关系上,不能割裂两者联系,而要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不能只重视舆论引导功能,对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则有所忽视,这也可以说是党性意识淡薄的一种特殊表现。
二是受众意识。新闻传媒具有强烈的受众意识是建立舆论监督保障机制的一个前提条件。新闻事业既是当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既要维护党的利益,又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两者是统一。只强调党的喉舌,而将也是人民的喉舌抛之脑后,就是人为的割裂两者的联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传媒只有大力强化受众意识,才能为新闻舆论监督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2、操作规范的建立。建立操作规范,主要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监督规制。新闻舆论监督,从大的方面讲。党和国家的新闻领导部门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总体规划,对新闻舆论监督在整个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给予准确的定位,以保护和支持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从小的方面讲,一个新闻传媒也需要有具体的舆论监督规划,使舆论监督成为一项正常而非临时性的工作。新闻传媒只有将舆论监督当成日常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才能取得相应的位置。
二是严格操作程序。操作程序一经规定之后,就要严格执行。它主要包括提交选题报告、组织集体讨论、指定专人负责、落实配备人员和资金、监督过程信息反馈、事后进行效果评估等重要环节。
三是实施评估奖惩制度。评估奖惩制度既是舆论监督规划和操作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项独立的制度。要按照各种信息反馈,对舆论监督效果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对有关责任人实行奖励和处罚。信息反馈的来源既可以是社会主动提供的,也可以是媒体派专人进行调查后取得的。其作用是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奖惩措施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集体领导的加强。由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及时性、公开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就决定了万一处置不当,很可能会造成负面的杀伤力,对社会或个人的利益造成伤害。
实行集体领导的好处至少有三条。一是可以避免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完全以少数领导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情况。集思广益用大家的智慧解决舆论监督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可以避免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因少数记者的个人感情为转移的情况,使记者的监督行为真正被纳入操作规范之中。三是有一个集体责任者存在,可以消除一线记者孤军奋战的心理感觉,从而坚定他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随着我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闻竞争的日益加剧,舆论监督必然会在新闻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逐步向着纵深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八章 新闻事业管理
一、管理与新闻事业管理
(一)管理的目的:提高工作效能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协作劳动的产物。古典管理学派曾这样来解释管理:“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行为科学学派产生后,进一步完善了此概念:“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一起并通过别人来达到企业组织的目标。”此概念包含两个意思:第一,管理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如果某项工作,只有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完成,那么,也就无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可言。若是由多人共同完成某项工作,这时,有无管理,管理得是否科学,差别就会充分显示出来。第二,管理一定要有目标。可以说,管理总是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的,它是实现一定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管理是人类为了提高工作效能从而达到预期目标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关于管理理论的发展简况
管理科学的流派很多,但他们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主要特征:一是以运筹学为基础;二是以系统分析为手段;三是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
(三)新闻事业管理
1、新闻事业管理的涵义。新闻事业在今天又常常被称为传播媒介管理,是指新闻事业管理机构和人员为了提高传播媒介的信息传输效能而对传播媒介及其组织为所进行的计划、决策、组织、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2、新闻事业管理的作用。新闻事业是一项能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业。它关系到人心的向与背,社会的治与乱,公众舆论的聚与散,可说是事关重大。
对于新闻事业所进行的科学管理,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引导和督促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法律法规所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新闻工作、媒介经营工作和其他工作;二是引导和督促新闻传媒、新闻从业人员按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以及宣传纪律办事;三是引导和督促新闻传媒、新闻从业人员按社会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进行自律;四是帮助协调新闻传媒直接的关系,以造成有序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五是帮助协调新闻传媒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以造成有利于传媒发挥自己作用的外部环境。
3、新闻事业管理的内容。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等。
(1)新闻事业管理的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指管理目标的确立,它为控制职能提供目标及控制标准。计划职能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计划是指对新闻事业的前景规划、发展战略的预测与决策。微观计划是指媒介在某一时期内的宣传计划、经营计划、人事计划等。新闻事业的计划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媒介运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媒介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功能的实现。
(2)新闻事业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机构内部的设置、结构,人员的安排、使用与配置。它为计划职能的实现提供组织环节、机构设施上的保证。组织职能在新闻事业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一切信息传递的效果最终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要依靠人与人的有机合作、人与人的协调来完成。一个配置合理、结构科学的组织能够加强这种合作与协调,相反,一个缺少合理性、科学性的组织机构就会阻碍这种合作与协调。
(3)新闻事业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在按照预定的目标,对某项活动或行为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使预定效果的实现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它是计划技能实现的手段。新闻事业管理的控制职能体现在对传播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调整的管理活动中,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目标的实现。
4、新闻事业管理的实施。对新闻事业进行的管理,目的是为了管好,而不是管死。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处理好如下关系:
(1)新闻事业管理与尊重新闻规律的关系。新闻事业和新闻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新闻有别于宣传,也有别于其他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它更强调对事实的真实报道;更强调为受众提供真实的和有价值的信息;由受众去进行判断和得出结论;更强调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注重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对新闻事业进行管理,不仅应当了解和熟悉管理对象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而且应当了解和熟悉新闻行业特点,了解和熟悉新闻传播的对象及受众。
(2)新闻事业管理与发挥管理对象积极性的关系。在对新闻事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管理,不是扼杀或挫伤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是使之得以保持,得以发挥。这就要求管理者不能只是按本本和条文进行管理,而必须对管理对象的工作情况、主观追求、客观效果深入了解,特别是要注意发现管理对象所采取的既体现了正确方向又有自己的创作的做法,并及时予以肯定。
(3)按事业进行管理与按企业进行管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已经进入了市场,必须既作为企业单位存在于市场,又作为事业单位存在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新闻传媒的这样一种双重身份,客观上给新闻事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按现有的管理体制,党委的宣传部门主要是对新闻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特别是把握它的导向,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新闻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即事业属性这一方面。政府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侧重于对报刊和图书出版的管理;广播电视管理部门,侧重于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政府新闻办公室侧重于对网络的管理。这些部门管理的重点也都是主要在新闻传媒事业属性这一侧面。这样的管理并没有涵盖新闻管理的全部内容。因此,新闻事业管理也有一个逐步转变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状况相适应的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