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头表达能力 即写作 用书面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
主要指 应用文写作训练 和其他综合形式的写作训练
48 语言交际能力 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交际活动 也包括 费语言交际活动
概念源于 交际能力理论
由 美国 语言学家 海姆斯 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提出
交际能力理论 合语法性 心理可行性 社会文化得体性 实际出现概率
四个方面的能力 语法能力(基本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核心能力)
语篇能力(也称 话语能力)
策略能力(也称 应变能力)
交际能力一般是指 母语交际能力 或 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其构成上与特定的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可忽视的差异 这是由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决定的
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 不能简单地把目的语的交际能力 等同于 跨文化交际能力
49 有学者 根据交际能力理论 把汉语交际能力具体分三方面:汉语语言系统能力 汉语得体表达能力 汉语文化适应能力
50 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交际能力
51 我们所说的语言交际能力 从 知识 和 使用 两方面来理解
52 语言交际能力 遵循的原则 语法原则,交际原则,文化原则,综合原则
对外汉语教材建设 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53 20世纪50——70年代
1958 邓懿 主编 《汉语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证书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以语法为纲
70年代 《基础汉语》《汉语课本》 突出 句型教学 的特点
20世纪80、90——21世纪初的
1981 刘珣 《实用汉语课本》商务印书馆 第一部专供外国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 以 句型功能结构 相结合的教材编写原则
最早吸收了功能法的长处 ,探索了 结构功能和 情景相结合的编写路子
1986 鲁健骥 《初级汉语课本》与之平行的《阅读理解》《听力练习》《汉字读写课本》
我国最早编写的对外汉语 系列教材
《听力练习》是我国最早编写的真正具有专项技能特色的汉语听力教材之一
54 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属性: 工具性 系统性 规范性 实践性 国际性
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原则: 科学性 趣味性 针对性 实用性
55 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功能:
教学功能 “用之于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对学习者来说 教材的教学功能就是教材的学习功能
课内外媒介功能 教材 是 “媒介”
文化交流功能 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目的语交际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促进学科建设的功能
56 常见的集中教材分类角度:教学类型 课程类型 教学对象 教学法原则 水平等级
跟教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课程
57 课程设置可分:技能类课程 知识类课程
一般技能 语言知识课
特殊技能 文化知识课
综合技能训练 精读类 读写、听说类
58 语言技能类教材:
专项技能训练 口语 听力 阅读 写作 翻译 类
语言知识类教材 汉语语音 语汇 语法 文字 汉语概论 古代汉语 汉语书面语
文化知识类教材 中国历史 哲学文学艺术 国情介绍
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商贸汉语 医用汉语 旅游汉语 外交汉语 工程汉语 科技汉语
59 教材评估 就是 根据特定的标准或原则对教材设计和实施的成败得失优劣高下 进行评价和估量
60 教材评估一般分为:印象性评估(直觉的经验性的评估)
系统性评估
61 评估标准的制定 是教材评估的关键环节
6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学者更为关注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learner language system
6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最终目的 按照Eills的观点 是 描写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64 第二语言(Eills的观点)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 学习者首先接触和掌握的是他的母语
母语通常被成为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有两个相关概念 bilingual multilingual
65 第二语言习得 是指 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在本国学习汉语 ,是汉语作为 外语 来学习的
华裔学习汉语 不能称作外语
66 习得 acquisition 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 下意识 或 无意识的
自然状态下 下意识地 非正式地 即 picking up
学习 learning 有意识地 正式地 学习 获得的是一种 元语言知识 metalanguage konwledge
67 自然环境的 SLA (naturalistic SLA) 与 教学环境的SLA (instructde SLA)
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
1 直接通过正式的课堂教学
2 通过某些特定的环境间接地促进课堂的自然习得
68 语言能力 competence 语言表达 performance
按Chomsky观点 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
心理表征构成的,即是说 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
心理语法
是 潜在的 implicit 不是
明晰的 explicit
69 鲁健骥 1984 首次引进 偏误分析 中介语 概念
70 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言语输入获得的环境(探讨最多) ;教学环境
71 儿向语言 motherese /caretaker talk 教师语言 teacher talk 本质上都是一种互交式的言语输入环境
72 中介语理论 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语言学基础 功能语法学
观点: 以目的语为参照的“过渡”观点 Corder和Nemser
把中介语看成 自主的语言系统 ——塞林格selinker
共时于历时的观点 中介语指的是 中介语的连续统 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
认知的观点 心灵学派
可变能力的观点 variable competence
73 鲁健骥 从发生学角度 定义:首先 中介语 也是语言 ,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的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有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的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中介语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头的一种 “目的语系统”
74对比分析,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与对比分析 密切相关的 是 母语迁移问题
75 中介语的根源 学习者得母语系统 及 目的语系统 是两个重要来源
另一个:目的语规则的泛华过程 selinker 提出
母语的迁移 并不是将其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系统中,而是迁移到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中
76 鲁健骥 1984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始 (首次引进中介语和偏误分析概念)
鲁健骥 1987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77 泰国学生在声调上的偏误主要是 调域的偏误
78 鲁健骥 还提到 由于教学训练不够或训练不得法造成的偏误现象 主要表现在:汉语重音和语调的偏误
79 鲁健骥 将学习者在汉语语法表层结构的偏误分成: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80 鲁健骥,吕文华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分:
语言——语用失误 思维方式习惯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的差异造成
社交——语用失误 交际行为不符合目的语文化心理以及社会习惯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造成的
81 田善继 非对比性偏误:无法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推测和证实的偏误
分为:替代,类推,简化,回避,诱发
82 最为系统和详尽的介绍偏误分析的文章:李大忠 1996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83 习得过程的描写研究 目的 是 通过习得过程的描写来揭示潜藏在背后的习得机制
84 对外汉语教学界 的文化研究讨论三种观点:
文化对比的观点 Lado 1957 《跨文化的语言学》提出
目的语文化内涵或目的语本身包含的文化因素揭示的观点
目的语的交际与文化功能分析的观点
85 王建勤 提出 中介文化行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文化行为系统
产生的第一个心理过程 即 母语文化的迁移过程
第二个 理解目的语文化的“过滤”过程
第三个 目的语文化的泛华过程
第四个 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
86 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说 汉语 被称作 主题突出 的语言(topic-prominent)
87 几年来,加入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来的学科:实验语音学,认知心理学
88 朱川 1997 《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 第一部全面描写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过程的专著
89 语言测试 阶段
一 传统时期或前科学时期 20世纪初到50初
方法:作文 口试 翻译
二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 或科学时期 20世纪50末,60初到70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及 心理测量学的原则和方法
标志性的转折点:Robert Lado 1961 出版《语言测试—外语测验的开发与使用》
三 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时期 或 后现代时期 20世纪70至80初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测验方法:从分立式转向 综合式 如 完形填空 cloze test
假说: 一元能力假说
四 交际语言测试时期20世纪80初至今
直接成果 1982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 制定水平大纲
90 中国考试的故乡 西周时期 开始用考试来选拔人才
1984 北京语言大学 开始研制 汉语水平考试HSK
基础 初中等 高等 共11级
汉语水平考试 我国最具权威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