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能力主义成为改革的价值取向——美国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1994年,美国政府组织了由37个部门人员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并委托专业机构从事一系列专门研究,目的是提供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在一个信息爆炸和技术超常更新的新时代里,成功的组织视人力资源开发为取得高回报的必要投资。报告彻底贯彻了讲究效率的成本—收益观念,并对提高能力的培训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同时,它也把评估作为重要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报告认为,政府机构应该至少从三个方面对它的组织体系进行定期评估,包括:(1)自上而下——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评估;(2)从中间层——职业化的角度进行评估,以确定办公室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具有必要的治理能力适应他们的职业和专业的需要;(3)从雇员个体的角度进行的评估,因为他们的基本技能需要随工作部门的变化而变化。 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对政府职业阶梯中不同层次的雇员,在他们的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分析鉴定,并针对性地设计了培训对策。另一方面,经过在公务员中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将不同层次甚至不同部门工作人员需要的工作能力开列出了一份清单,以作为公务员培训和自我提高的指南,而且按照公共部门追赶私营部门工作效率的要求与荷兰壳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的清单进行对比,结果非常吻合。 在这份清单里,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一共有9项,包括口头讲解能力、书面交流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导向的能力、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灵活性和果敢性等;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共有5项,包括管理不同类别工作人员的能力、冲突管理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团队建设的能力和影响谈判的能力等;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共有6项,包括创造性思维、计划和评估、顾客导向、内部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人员的能力共有2项,包括洞察力、认识外部环境的能力等。当然,上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所有下层工作人员的能力,与那些能力“兼容”,这也是基本的要求。评估和能力主义使公务员管理中效率追求成为中心目标。 资料来源:转引自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210页。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1、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资料:我国行政人才面临的四大挑战挑战之一:国际经济的竞争。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从军事抗衡转向国际经济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胜败、兴衰的因素中,科技与管理是关键。根据世界经济政经发展态势和本国国情,各国制定以企业集团与企业为先锋(第一线),政府为中流砥柱,学府和科研单位为后勤保障(第二线)的战略部署。在资源、设备、技术和人才大致相当的国家之间,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使其生产率相差30%以上。作为制定政策、间接调控、指挥第一线和第三线的政府,其管理和行政人才问题是竞争取胜的关键之关键。挑战之二:知识经济时代。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特点发生变化,原来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适才模式渐渐暴露出弊端,人员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单一化、僵化、老化。挑战之三:“小政府、大社会”时代。90年代以来,各国在公共财政压力的情况下,都在进行政策与执行分开运行,进行着市场化取向和分权化取向的实践,使政府变“小”。但是这种“小政府”并不是政府撒手不管,而是管住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关键的极少数。这就对行政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挑战之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迫切要求政府行政职能发生转变,相关权力和利益要调整,政府官员观念与能力要提高。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加紧调适,包括观念、行政领导行为转变。行政责任体制与运行机制集约化转型,政府集约化转型是推进政府行政人才素质提高的动力。 资料来源:韩继志主编《政府机构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340页。
2、我国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意义。(1)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2)是保障公务员勤政廉政的需要;(3)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走向法制化的标志;(4)是实现国家行政工作高效能的需要。
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1)酝酿和探索阶段(1980—1983年);(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起草和修改阶段(1984—1986年);(3)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并进行试点阶段(1996下半年—1992年);(4)正式确立阶段(1992—1994年)。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基本特点:(1)体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2)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3)强化了新陈代谢机制;(4)建立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5)建构法治运行机制。
2、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1)从国家公务员的构成范围看,我国的公务员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首脑及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一般是不包括政府组成人员的。(2)从国家公务员制度施行的目的来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和人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西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要求“政务官”严格分开,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并明确规定公务员对各政党保持“政治中立”,不准参与政治活动,实际是限制了公务员的部分政治权利。(3)从公务员参与政党的关系来看,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西方国家实行政党政治,两党执政或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为了避免由于政党的更替造成政府工作人员大换班的混乱,它们强调公务员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不受政党干预,与党派脱钩。(4)从国家公务员与政府和公民的关系来看,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一切行政活动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西方的公务员,相对公民而言是政府官员,相对政府来说是雇员,与政府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方公务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与政府相抗衡。公务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常通过公务员组织向政府提出要求,与政府谈判。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协调与公务员的关系。(5)从国家公务员队伍系统来看,我国的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与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相互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是经常的;而西方的公务员队伍本身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旦进入这个系统,可以终身任职,而其他行业的人员却难以进入这个系统。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1、职位分类制度;2、新陈代谢制度;3、激励约束制度;4、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具体包括:(1)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2)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录用制度;(3)以功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4)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5)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制度;(6)严格有序的升降与任免制度;(7)健全的辞职辞退制度和退休制度;(8)规范的交流与回避制度;(9)全面的工资、福利与保险制度;(10)义务基础上的行为调控制度;(11)申诉与控告制度。
(四) 我国公务员制度目前已取得的成就及发展趋势。1、公务员管理体系初步形成;2、新的管理体制开始运转;3、公务员制度成效显著。
资料: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公务员范围的准确界定问题。世界各国公务员范围的界定不尽一致,总体上看存在三种类型: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小范围型,主要指中央政府系统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中范围型,它们把中央政府机关中的所有公职人员都称作文官,但适用公务员法的只是事务官。同时美国公营事业单位的人员和国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属于公务员的范畴;三是以日本和法国为代表的大范
围型,包括了中央到地方政府机关所有公职人员,以及国会工作人员、审判官、检察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 我国的公务员界定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这种划分有三个特征:一是强调工作组织机构的行政性;二是体现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党执政,所以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三是薪金支付的来源不作为划分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依据。这种划分,理论上讲的通,具体操作中行不通。 其次,是制度本身的完善与成熟程度问题。这突出地体现在考核、工资和职位分类上。在考核方面:一是考核标准笼统;二是等次少;三是不称职人员确定难。在工资方面:一是与行政系统以外的人相比,工资关系不顺;二是在行政系统内部,基层公务员与工勤人员的工资关系不顺;三是公务员与公务员工资关系不顺,如县长与处长;四是大平台现象突出,职务工资是按工作年限7年、17年、27年、37年进行级差划分的,这意味着工龄悬殊在10年以内的工资水平同处一档。在职位分类方面:一是高职低就问题;二是非劳动职务问题;三是职位说明书与轮岗交流问题。 再次,是来源、选拔、到位三个系统存在缺失。如来源上报考的数量多,但质量差;客观条件限制多。在选拔上,考官队伍素质不高;考试手段单一;考试的科目科学性差。在到位上,人才无法正常流动,到位率差。 再其次,政治社会等消极因素制约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机构改革不到位;党政关系不顺,公务员管理体制矛盾重重;缺乏领导者的动力支持,原有的封闭性、神秘性和人治色彩,合某些人的胃口;缺乏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
四、现代人事行政中的职位分类(略)
五、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考任、退休与培训(略)
六、现代人事行政的激励—保健机制:考核、奖励、晋升和工资福利(略)
七、现代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义务、道德、监督与惩戒(略)
思考题:
1、人事行政的要义,它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人事行政的原则
3、现代人事行政的趋向和特征
4、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5、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6、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六章 行政领导
学习本章重点掌握:领导及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行政领导的职责与权力;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行政领导群体合理结构的内容及原则。
一、行政领导概述
(一)行政领导的涵义。行政领导是广泛领导现象的一种复杂的类别,一般来说,它是指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各级领导人为主体的领导。关于行政领导的定义,学者们见解不一,但概括起来可以看到,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是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而行政领导则是指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领导,是国家行政机关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所进行的行政活动的通称。其要素有:(1)行为主体,即行政领导者,包括个体领导者和群体领导者。(2)行为客体,即行政领导者的部属和行政管理的部分对象。(3)行为内容,即包括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监督、检查等行政活动。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行政目标和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二)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权力就是能够使人服从或者能够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有人把这种力量称之为权威,有人则称之为权力。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这种权威或权力得以建立呢?一般来说,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有以下几种:1、合法的权力,又称为法定的权力。指基于法定的地位或是组织的行为规范和命令,甚至于工作契约或非正式的协定所产生的权限。2、奖赏权,亦称奖励权。如果服从行政领导,可以获得奖励,包括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鼓励。3、强制权,亦称惩罚权。指基于行政组织内各种法令、规章制度所表现的惩罚手段。4、专业知识权,又称为专家权。知识也是一种使人服从的力量。5、归属权,又称关系的权力。指行政组织中从属者与领导者之间,由于部属对领导者的认同或敬慕而服从行政领导,这种服从基于领导者具有的人格、才能及领导者对待部属的态度而定。
(三)关于行政领导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型:1、以人格特质为研究对象的特质理论。这种理论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2、以客观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情景理论。自50年代后,西方一部分学者着重研究领导者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3、以领导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领导属于动态,是从整个组织的成员的交互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既然是交互行为,则不限于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和服从的关系,领导不是权势的运用,而是一种影响力,谁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谁便是领导者,而不一定是在机关组织中居于正式权力地位的人。4、以领导功能为研究对象的功能理论。这种理论特别重视组织成员的功能或专门技术,轻视组织中的领导权力和地位。
(四)行政领导的功能。学者们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者认为有三大功能,即保持团体关系、达成团体目标、增进部属的交互行为。我国台湾学者认为行政领导的功能如下:协调;团结;激励;计划;授权;指导;沟通;管制;公共关系等。概括多位学者的观点,行政领导的功能主要有:(1)鼓舞部属的工作情绪;(2)维持工作纪律;(3)维持组织的完整;(4)指导机关达成行政目标;(5)保持组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二、行政领导的方式和类型
(一)行政领导方式。有两种分类:1、通常将行政领导的方式分为四种,即:(1)强制方式;(2)说明方式;(3)激励方式;(4)示范方式。2、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可分为三类:第一,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第二,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第三,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
(二)行政领导的类型。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种,即:(1)领导者自决型,又称集权型。(2)部属参与型,又称分权型。(3)领导者放手型,又称放任型。
(三)行政领导方式及类型的运用。1、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及类型;2、根据工作环境、工作机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及类型;3、根据被领导者素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及类型;4、根据上下级关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及类型。
三、行政领导者
行政领导者是行政领导行为的主体,一切领导行为无不与行政领导者直接相关,而有什么样的官吏,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一)行政领导者的涵义。概括地说,领导者是社会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是在组织活动中负责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的人员,是实现领导活动的关键。行政领导者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通过选举或任命等程序,在国家行政机关中担任行政职务的人员。
(二)行政领导产生的方式。大致有:(1)选举制,即行政领导者由被领导者或被领导者的代表选举产生。(2)任命制,又称委任制,即行政领导者由上级领导者或上级机关根据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和标准任命产生。(3)考任制,行政领导者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4)聘任制,临时聘用一些外部人员担任非常设性的行政领导职务。
现代行政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一类是非公共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公共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决定国家或一个地区大政方针,把握重大决策的高级领导者,他们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型领导者。另一类是在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政策的指导下,决定、安排、完成本部门、本单位的行政事务的中低级行政领导者,他们不能脱离政治,但又不是政治的化身,是行政型领导者。这两类行政领导者产生的方式应当不同。政治型领导者应由选举和当选者委任产生,以代表民意,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行政型领导者应主要由考试择优产生,以符合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专业化、现代化的要求。非公共行政部门由于具有经济独立、集体性、合作性的特点,其行政领导者的产生应采取选举制、委任制及聘任制相结合的方式。
(三)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比一般行政人员更高的条件,即具有胜任领导职责的素质。主要表现的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方面;2、品德方面;3、知识方面;4、能力方面;5、性格方面;6、作风方面。
资料:腐败的五大危害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何以邪?宠赂赃也。”(《左传.桓公二年》)是故千古兴亡事,皆与官员之腐败有关。官吏腐败,失民心,激民怨,毁国家之基石,最终导致国家之衰亡。 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尽管在公职人员比例上不为众多,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因之构成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公害。何以称之为公害?可以从以下五个大的方面显示出来: 危害之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腐败者将公共资源攫为己有,造成资金的外流和公共资源的流失;腐败使政府的发展计划不能完成,造成资源的浪费;腐败使政府管理的成本增加,造成资源浪费;腐败行为使外援资金不能真正用以发展的目的,造成资源浪费;腐败行为使外来投资者的信心受挫,阻碍投资来源。至于直接挥霍国家资财与玩忽职守,则是更明显的资源浪费。 危害之二:政府合法性危机。在现代社会,构成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在于政府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政府的效率)和社会稀有价值与利益的公正分配。腐败使政府的效能降低和社会利益的不公正分配。由此,使公民对政府法律的权威表示怀疑,使政府的权威受到怀疑,对政府的公正性表示怀疑,从而引发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易出现的合法性危机。 危害之三:政府能力的削弱。腐败行为使政府的发展计划的实行受阻和不易推行;使政府的公共政策失真和调节失灵,特别是促使市场经济的政策变形,使政府的效率受到影响,使政府行政的代价或成本提高,腐蚀、影响甚至削弱行政工作人员的士气,降低人民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和尊重,降低人民对政府的信心,鼓励一种不合作的态度。由上述因素综合作用,政府统治能力受到了削弱。 危害之四:诱发社会的不稳定。从历史上和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一个政府的腐败意味着一个政府的诞生。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政治秩序有赖于一个清廉的政府。腐败行为引发合法性危机,削弱政府效能,也在同时削弱着政治秩序的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腐败行为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使公民产生一种相对剥夺的感觉,这种相对剥夺感是政治暴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危害之五:政治与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是一种对公共守则的破坏。在基本的守则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这对于遵守守则的人来讲,无疑是一种打击。当腐败的行为未受到打击反而受到人们的默认时,当高层人物腐化时,当社会中的人们感觉到不诉诸于腐败而不能获得服务时,当忠诚的人员受到腐败氛围的压力时,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风气。这种政治的风气对政府自身来讲,会产生一种扩大效应,即相互模仿和攀比,致使腐化现象扩散和蔓延。政府公职人员本应为社会之楷模。当这个楷模腐败时,同样也为社会树立的是腐败的形象。由此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道德沦丧。俗言说,村看村,户看户,一般群众看干部。干部如风,公民如草,风吹则草动。开放时代所出现的道德滑坡与沦丧,实与公职人员腐败有直接的关系。 由此观之,反腐败的成效将直接影响中国的长治久安与经济和社会的腾飞,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现在进行的全方位的改革事业。 资料来源:张成福:《大变革》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四)行政领导者的职责。1、行政领导者的职责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要有行政职权,要履行行政职责。行政领导责任有两种:(1)法律责任,即行政领导者如果违反一般民法和刑法的规定,则由法院依据民法和刑法的规定予以惩罚;如果违反了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则由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机构根据法规予以惩罚。(2)普通责任,即指行政领导者没有触犯正式的法律,而仅涉及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的问题。履行行政职责,是行政领导者涵义的实质和核心,作为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的,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2、行政领导者职责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主要有:(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行政管理决策,决定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
四、行政领导艺术
(一)行政领导艺术的涵义及特点。1、行政领导艺术的涵义。行政领导艺术属于领导科学的方法论范畴。具体地说,领导艺术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领导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行政领导目标而灵活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和特殊方法,它是领导者智慧、学识、才能、胆识、经验的综合反映,是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在方法上的体现。2、行政领导艺术的特点。(1)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领导艺术的非规范性和非模式化,使它在实际的领导过程和领导活动中,常常表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2)特殊性和偶然性。行政领导艺术是在特殊条件下,领导者采用的解决问题的特殊方式和手段,高超的领导艺术往往在特殊性和偶然性的事件中得到不平凡的显示。(3)科学性和实践性。从表面上看,领导艺术具有偶然性、特殊性和灵活性,似乎是领导者灵机一动采取的,没有什么科学性。其实,领导艺术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杰出的领导者都是既具有大量的科学知识,又善于运用领导艺术,只有把领导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如。
(二)领导艺术的内容。1、从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和产生影响的大小来说,领导艺术可分为三种:(1)总体性的领导艺术,这是指对全局成败产生直接影响的综合性领导艺术。(2)局部性领导艺术,这是指为实现某一总体性目标而采取的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它影响到局部工作的的效果,对局部工作进展的快慢和成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专业性的领导艺术,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领导各项具体专业工作的艺术,它影响着专业工作的效果。2、从领导艺术的指向来看,也可分为三种:(1)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其一般原则是:对待上级要争取支持;对待同级要争取配合、协调;对待下级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2)运用时间的艺术。(3)工作方法上的艺术。
(三)行政领导艺术的运用。运用方式主要有:1、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中心突出,统筹兼顾。2、全力抓大事。对领导者来说,重要的是要有全局眼光和战略眼光,在大事方面精明,全力抓好大事,决不可陷于琐碎的事务中。3、专心务本职。应该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超越职权,管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4、注重抓关键。关键环节不一定都是大事但却是实现整个行政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5、善于用人。
资料:我国古代关于用人的言论 1、关于人才的重要性: 管子曰:“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管子.霸言》) 孙子曰:“夫将,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谋政》) 墨子曰:“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上贤上》) 李世民:“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緡,何如得一贤才。”(《资治通鉴》卷194) 朱元璋:“鸿鹄之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蛟龙之能腾越者,为其能有鳞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明史.选举志》) 2、关于人才的选用: 管子曰:“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管子.立政》) 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论语》)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 韩非子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韩非子.说疑》) 曹操:“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诸葛亮:“问之以事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词辩而观其才,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谋。”又曰:“知人之长,知人之短,知人之长中短,知人之短中长。”(《诸葛亮全书.七观》) 《新唐书.选举志下》:“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